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活在当下,是告别抑郁与焦虑的有效方法

发布时间:2025-03-20   浏览:

如果你抑郁,说明你活在过去;

如果你焦虑,说明你活在未来;

如果你平静,说明你活在当下。


01

抑郁,往昔的沉重枷锁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反刍式思考】,它描述的是个体不断回顾并沉溺于消极事件与情绪中,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经历,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之道。这种过度的反刍行为会使人进一步深陷抑郁的泥潭,难以自我解脱。


看过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位名叫小云(化名)的30岁小学教师,她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表现一直优异,却始终未能获得晋升机会。小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努力与优秀表现为何未得到公正认可,因无法释怀这种职场挫败感,逐渐陷入了抑郁状态。这导致她在工作中频繁情绪失控,教学工作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的【时间视角理论】也指出,长期沉溺于过去的消极视角,会增加个体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言:“抑郁的人常常沉溺于过去的错误和遗憾中无法自拔。”他们仿佛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无法正视前方。


所以,抑郁往往源于我们未能意识到还有其他选择。当我们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时,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看不到其他出路。


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心理调节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在积极与消极两种视角中选择前者,从而避免陷入“心理牢笼”。而且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思维方式,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的道路可供选择。


02

焦虑,前方的未知迷雾


焦虑,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过度挂念,它根源于对未知和潜在威胁的恐惧。比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忧虑的事情往往并不会发生,但这一过程却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心理学中的【担忧认知理论】指出,焦虑的人倾向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情境进行过度的想象和忧虑,并相信自己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情境。这种对未来的过度挂念会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例如心跳增速、呼吸急促等,从而进一步加剧焦虑情绪。


也就是说,由于我们常常热衷于对未来的种种规划,所以,在规划之后,又常常因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而感到不安。


对此,心理学家阿德勒主张,人生无需过度规划,因为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不可预测性。焦虑的人应当认识到,未来是难以预料的,只有活在当下,才能寻得内心的宁静。


正如老子所言:“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瑕疵。”未来的道路是由现在的每一步铺就的,专注于当前,才是减轻焦虑的关键所在。


03

平静,当下的内在力量


相较于抑郁与焦虑,平静是一种难得的心灵境界。它象征着我们已放下对过往的执念,并对未来持有泰然自若的态度。


克里希那穆提曾言:“活在当下的真谛,在于瞬间领悟其中的美好与喜悦,而非沉溺于短暂的快感之中。”


心理学家爱丽丝·博伊斯也在其著作《焦虑应对手册》中指出,焦虑者往往倾向于过分谨慎,热衷于预测那些未知、不可控及不确定的因素,并据此制定详尽的计划。然而,这些计划往往无法切实解决问题。真正的解脱之道在于学会舍弃过去的重负,解除对未来的忧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


04

如何突破困境,拥抱此刻生活


那么,要实现活在当下的境界,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方式,例如深呼吸和身体扫描等技巧,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细致感受当下现实环境中的每一个瞬间,避免思绪被过往或未来所牵引。


其次,要学着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一旦发现自己沉溺于对过去的懊悔或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就要及时提醒自己回归当下。


再者,要培养感恩的心态,珍视生活中眼前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感恩每一个小确幸。


最后,要学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朝阳心理健康,原文标注原出处:心智成长坊,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一个人最具“吸引力”的17个表现
下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想给孩子好的教养,这10项原则必不可少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