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并不能定义我,
我会成为我选择成为的人。
——荣格
本文节选自《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
作者:罗伊·马丁纳
译者:胡因梦
01
情绪与自我
联结身体与心灵的自然愈合能力,最强而有力的途径就是情绪。情绪不仅和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有内在关联,而且深深联结我们的思维模式与生理健康。情绪也代表着能量的流动,如果情绪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就会变成无法控制的能量形式。未解决以及压抑的情绪特别具有摧毁性,可能会影响到与它们对应的器官及组织,形成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我们排拒自己的情绪,只因为我们对它们下了论断,认为它们是坏的、错的,但其实它们并非如此,情绪只不过就是情绪罢了。如果我们抗拒某部分的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弱化和摧毁让我们得以生存的心理和能量基础。多数人并不喜欢他们从一开始就创造出来的自我形象。处理自我抗拒因而变成人类最大的挑战。多数人宁可不去感觉某些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是由一通唠叨的电话、一封批评的信函或是另一半所做的某件事而引发的。在这些时刻里,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以下列四种方式对事件的压力做出反应。再次重申,这些对外在刺激的不同反应方式,都根植于我们如何认知自我。◆ 无能的感觉:包括无助、绝望、挫折、沮丧、愤怒、嫉妒、不妥当的感觉、羞耻和罪恶感。◆ 打击自已的行为:许多人为了逃离不想要的情绪而畏缩退却,要不然就是变得咄咄逼人,并且往往会滥用转移心智的替代物(例如酒精、药物、毒品),或是转换情绪的替代品(例如食物、巧克力、香烟)。他们会责怪他人、大吼大叫,乱发脾气。有时他们又表现得完全无动于衷或是表面上很镇定。◆ 负向信念:这些负向信念都是对特定情绪一一譬如生气、沮丧或是性渴望一一的强烈批判,认为这些情绪是错的或坏的。某些人经验到这类感觉时,会产生极端的羞耻感或罪恶感。◆ 自我毁灭的举止:有些人对情绪上无法处理的状况会有另一种反应,那就是不负责任或是表现出具有胁迫性的态度。这种人或许在潜意识里存有想死的愿望,这意味着就某个层面而言他们是在迎接外来的伤害,或借着种种行动寻求负向的注意力。我们都有所谓的“内在裁判”( Inner judge),它们通常以脑海里的话语的形式出现。此内在裁判是父母将我们社会化的结果,而社会化包括了不计其数无可避免的微细精神创伤,它们对于我们的自我评价产生了巨大且持续的冲击。
我们以内在裁判取代了父母的角色,不断地吸纳不愉快的感觉。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与我们的某些认同或我们并不认为是对的行为模式有关。这些都是由事件诱发出来的潜意识程式。一旦某人不同意你的看法、生你的气、不喜欢你,或是当你犯了错以及没有完成任务时,内在裁判便介入、附和与确认你对自己所抱持的某些负面想法。内在裁判将同时批评你这个人以及你的行为,说你是个一无是处而且总是以失败收场的人。就某个层面而言,内在裁判仍然想要你相信自已是个坏人。多数人并未觉察自己消耗了多少生命能量在过去的事件、遗憾、既定信念(甚至不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与损失上面。如果念头包含了负向的信息,潜藏的恐惧、缺乏自尊、焦虑、担忧或敌意,就是在消耗或阻塞身体里的生命能量。思想一旦集中于正向信息以及影像,生命能量就会流通循环到先前阻塞的区域而产生治疗效果。我们做的论断越多,越成为自己情绪的人质,而损坏了经络系统里更多的能量,造成身体的僵直与硬化,导致不适与疾病。评断事物或人,往往夺走了我们的生命力!处理负面情绪的最佳办法,就是专注在感觉,而不要把重心放在那种感觉之上的标签或是评断。

找到情绪的出处其实并不重要,只因出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出处只不过是引发情绪的诱因,它触动了昔日记忆的警铃。你应该接纳眼前的情绪,即使这份情绪让你不自在也不例外。
如果你对自己有负面想法,而且经常感觉自己很糟,那么该怎么办呢?或许你已经将那种情绪锁定在胃部一带,有一股沉甸甸而略带恶心的感觉。
我的建议是彻底接纳你的情绪,去感觉你的胃部,安住在那份感觉之上。你甚至应该感谢自己的身体是一具如此完美的机器,它警告你在身体系统中有这么一个能量的阻塞点。
自我接纳的基础就是爱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解我们并不需要改变任何事,只需要和已经存在于体内的爱联结起来。
如果不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将使我们排拒自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我发现,促进自我接纳最有力的激励之词就是:
“我爱自己,也接纳自己拥有这份感觉。”
你可以大声复诵这句话,或是在心中默念。把爱的想法传送到压力所在的部位,观想能量自由地流过你不舒服的区域。

▲ 对自己好一些
《圣经》十诫说:“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就是要我们先毫无条件地爱自己。当我们不能接纳别人的本来面目时,就是施加伤害在自己身上。
潜藏的能量法则是:我们所排拒的每一个人,都反映出我们所排拒的一部分自我。
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好问题是:我该如何在不损耗能量的情况下,处理这个人或这件事?
毕竟就终极的层面而言,你和其他人是没有分别的。
接纳他人并不意味同意那个人或是放弃我们自己的原则。这句话的含意是不带评断地接受他人的本来面目,即使其中有令人不愉快之处。
我们制造出了时空里的这个片刻的情境,只要能量有阻塞,永远有需要学习之处。

“我认清每次的事件、创伤、意外、处境和人际关系,都是我制造出的现实的一部分。因此我能够百分之百地接纳它、爱惜它,只有在我毫无条件地接纳他人以及每种处境时,我才算接纳了自己。”
一开始采取这种哲思的框架可能会消耗一些能量,但最终它将会成为最少阻カ之道。
最少阻力之道能导向内在的和谐,损耗较少的能量,并且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和他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尽心尽力,选不选择它就在于你了。所使用文章、图片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22号10楼K座)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