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很遗憾,你会和“错”的人结婚(上)

发布时间:2023-08-28   浏览:

任何一个潜在的婚姻对象当然都是有瑕疵的,在结婚这个事情上,悲观一点是明智的。

 

虽然在生活中,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不悦也是常态但是在婚姻中,我们总能见到有些伴侣之间那种原始、全方位、烙印在骨头里的不匹配。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些不匹配不只是所有长期关系都会出现的小失望,而是真的,有些人根本就不该在一起。

 

这些错误是怎么铸就的?为何它们如此的常见?

 

和错误的人结婚,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而这也可能是人一辈子最昂贵的一个错误,更不要提这种错误对于社会、雇主和下一代的影响。我们在国家和个人层面上,会系统性的去解决安全驾驶和吸烟等社会问题,但是对于选择正确的结婚对象这个事情,我们却是睁眼瞎。

和错误的人结婚,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容易犯的错误,而这也可能是人一辈子最昂贵的一个错误。"

更让人难过的是,人们选择错误的结婚对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易懂。

下面就是常见的几类原因:
01第一类原因

我们不了解自己
开始找伴侣的时候,我们对另一半的诉求充斥了模糊又美丽多彩的情绪,“我想找一个好人,在一起开心的人”、“有魅力”、“有探险精神”。
并不是说这些情绪是错的,而是说这些情绪不够精确,根本没法用来描述那些能让我们获得快乐的因素——或者用悲观的说法,让我们不是一直都惨兮兮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疯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经质、本末倒置和不成熟。只是从没有人会真正的鼓励我们去找到自己这些缺陷的细枝末节。
所有爱情中的人,最紧急和首要的任务其实就是去理解自己身上那些惹人不爽的点。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独有的神经质的症结,了解这些问题的起源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样的人能刺激到这些症结,而什么样的人能缓和它们。
一个良好的伴侣关系不是两个健康的人之间的(世界上这样的人不多),而是两个有残缺的人,互相都有能力或者运气,找到两个不健全的心智中,一处能够温和共存的避风港。
当我们有了“我们在一起应该不会太糟糕”这种想法后,就要敲响警钟了。很多时候往往就是这些地方会出问题:也许我们在别人不附和自己观点的时候有生气的倾向;也许我们只能在专心投入工作的时候才能放松;也许我们在做爱后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拥抱;也许我们在心中充满忧愁时,不太会表达自己。
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在经过数十载的发酵后,会造成大灾难。所以我们要提前知道这些自己的问题,然后去寻找那些能承受这些问题的人。所以在刚开始约会的饭桌上,你就应该问一下对方,“你有什么让人不爽的点?”

两个有残缺的人,互相都有能力或者运气,找到两个不健全的心智中,一处能够温和共存的避风港。

麻烦的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症结的知识是非常难以获得的。这常常需要多年的时间,和不同的新鲜经历。在婚姻之前,我们常常没有办法经历那些让我们见识到自己神经错乱的情景。当一些恋爱关系开始让我们的这些错乱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指责对方。而身边的那些普通朋友,并不会有任何的动力去帮你了解深层次的自己,他们很多时候就是想有个伴一起吃饭玩耍。
所以,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本性中糟糕的一面。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生气而怒骂,因为没有人在听,这让我们低估了自己暴怒的潜力。当我们独自专心工作的时候,会因为没人催我们吃饭而废寝忘食,于是我们用工作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而当任何人试图打断这种掌控的时候,我们就会为此暴怒。
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互相依偎的甜蜜;但是我们没有机会去面对逃避亲密关系时刻的我们,这种时刻的我们在伴侣的眼中会是怎样的陌生和冷漠,无从知晓。
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个很好相处的人。
我们对于自己的人格如此缺乏了解,也就难怪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找怎样的人了。

02第二类原因

我们更不了解别人
这类情况就更严重了,因为其他人也和我们自己一样,陷入同样的对自己人格的缺乏了解之中。即使对方心中坦荡和充满善意,他们同样没有办法有效的让人知道自己身上那些让人不爽的点。
很自然的,我们会试图去了解他们。我们会去拜访他们的父母,参观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看他们以前的照片,见他们的朋友。这一切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丝安慰,好像我们努力去了解过了他们。然而这一切的效果,就好像一个在屋里飞过纸飞机的人,觉得自己能够开飞机一样。
在一个更理智的社会里,潜在的伴侣会给对方做详细的心理问卷,并且让自己接受心理学家的长时间评测——也许到22世纪的时候,这一切不会再是笑话,真正的笑话是为什么人类花了这么久才开始这么做。
我们需要去了解将要结婚的那个人的内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需要知道对方对于权威、羞辱、内省、性亲密、心理投射、钱、孩子、衰老、忠诚等等数百样事物的观点和态度。这样的了解,不是简单的问答能够提供的。
在这一切都缺失的时候,我们更多时候会被外表所迷惑。我们好像能从对方的五官、前额的形状、雀斑、微笑中读出很多的信息。但这就好像看了一张发电厂外部的照片,就以为自己能够知晓核裂变的细节一样可笑。
于是我们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把一系列的完美形象投射到我们爱的人身上;我们从一些小的细节上,脑补对方的整个人格。

这就好像看了一张发电厂外部的照片,就以为自己能够知晓核裂变的细节一样可笑。

使得一段婚姻顺顺利利所需要的信息,远远高过社会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对于婚姻的社会实践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错误。
03第三类原因

我们不习惯真正的快乐
我们相信自己在爱情中寻找快乐,其实这一切没有这么简单。有些时候,我们寻找的不是快乐,而是熟悉感,这种对于熟悉感的追求很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于快乐的追求。
我们在成年人的关系中,常会去创造儿时的感觉。在孩童时期,我们就第一次知道和理解爱的含义。可惜的是,我们儿时对于爱的了解往往是不对的。我们儿时对于爱的了解,可能与一些不那么让人愉悦的情绪相互纠缠:被控制、被羞辱、被抛弃、缺少交流等等,简而言之——痛苦。
于是长大的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拒绝一些健康的潜在伴侣。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好(太成熟、太善解人意、太可靠等),而这种“太好”的感觉太陌生,给人压迫感。
于是我们转而选择那些我们潜意识里更想接近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能够让我们快乐,而恰恰是因为他们能让我们遭受“熟悉”的痛苦。
我们选择错误的人结婚,因为正确的那些人反而让我们不适应——让我们觉得自己不配。我们没有体会过健全的爱,所以没法把被爱与满足联系起来。

有些时候,我们寻找的不是快乐,而是熟悉感。"

04第四类原因
单身是个很糟糕的体验
当维持单身是个很糟糕的结果时,我们很难理智的去选择伴侣。我们要有接受单身多年的觉悟,才能有机会开展优质关系。否则的话,我们爱的只是“不再单身”,而不是“我爱那个人”。
可惜的是,过了一定年纪之后,单身身份在社会上是很难悠然自在的。群居生活变得罕见,情侣为单身人士的独立感到威胁而减少与单身人士外出互动的频率,单身人士独自去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开始感觉怪怪的。
如果我们能把社会结构改造成大学一样(食堂聚餐,设施共享,参加不完的聚会,和充分的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们在做婚姻决策的时候,就会更关注于那些两人为伴的正面性,而不是为了逃避单身身份的负面性。
当恰当的陪伴只有在情侣间存在的时候,人们会双双结伴来逃避孤独。也许现在我们应该让“陪伴”也变得更加自由,而不是局限于情侣之间。

“我们爱的只是“不再单身”,而不是“我爱那个人”."

05第五类原因
本能被过誉了
过去,婚姻是笔理性的生意:你家有多少地,对方家有多少地,门当户对就行。这很冰冷无情,而且这一切计算与婚姻双方的快乐根本扯不上关系。这样的理性生意,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取代了“理性婚姻”的是“本能婚姻”,也就是罗曼蒂克的婚姻。这种新的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感觉才是关于婚姻的唯一指引。如果你爱对方,那就够了,不该再问更多的问题,感觉胜过一切。
旁人只能为这种感觉鼓掌,尊重这种来自老天爷的指引。父母可能会不满,但是他们必须承认也许只有情侣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
罗曼蒂克婚姻出现的这三百年,我们在集体为爱情正名,一起反抗之前几千年理性婚姻中的傲慢、势力和无趣。
老式的“理性婚姻”是如此的迂腐,“本能婚姻”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我们不该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对于婚姻决策的分析,本身是“不浪漫”的;做一个列表来列举婚姻的好处和坏处,是荒谬和冷漠的。
一个人能做的最浪漫的事情是在热情冲击几个星期后就快快的求婚,在双方还来不及开始糟糕的“理性思考”的时候就完成婚姻决定,避免重蹈之前几千年的理性婚姻的覆辙。
虽然老式婚姻的保守对人们婚后的快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份罗曼蒂克的鲁莽真的会带来顺利的婚姻吗?

罗曼蒂克的鲁莽真的会带来顺利的婚姻吗?

 

未完待续~~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幽兰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6-18岁孩子的认知心理特征和有效沟通方式
下一篇:很遗憾,你会和“错”的人结婚(下)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