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

发布时间:2023-12-01   浏览:

先讲个小故事:


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


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看到这么多玩具,认为家人是想让自己看管,怕不小心弄坏了,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地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你们把我放在这,那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每个人都会像这两个孩子一样,在其生活和工作中,依据自身的经验和自我保护机制,归纳出一套指导当下行为的原因和解释风格。


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人们都在不断探索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并寻求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了解自己与他人,并努力控制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断奋斗。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归因”,总是在寻求对事件的解释,想要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


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是观察者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来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其中,【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后来,心理学家韦纳在研究归因的问题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情感和态度,大多正是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


比如,总有些家长,当孩子失败时,每次的表现都是不耐烦、不接纳,或者粗暴批评、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隔壁家的XXX?”


这样贴标签式的批评、跟他人的比较,都会让孩子认为:“我的确不如别人”,“我缺失能力缺乏”,“我再努力也没有用”。于是产生不可控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变得沮丧和不思进取,很难再去继续努力。


孩子久而久之养成了“习得性无助”,即使是一个本来智商高、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赋的孩子,若习得了这样不良的归因模式,最终成就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父母若能掌握归因法的技巧,有助于引导孩子有更多的掌控感,并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人生中的每次挑战、找到更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通常,个体容易将成败归结为4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好坏)。


其中,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很容易给人带去强烈的成就期望,因为导致结果的因素是相对不可改变的,能让人对未来的成败有一个较清晰的判断;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会变化,很难让人产生导致认知闭合的期待。


如果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会导致消极对待;向【可控】因素归因,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使人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同时,能力和努力,都是个人内在因素,也称之为【内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为【外因】。


一般孩子取得一些进步和成绩的时候,最好能够引导将之归因为习惯、能力强等“内因”,这会让孩子更重视自己的成就。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成绩很不错,若孩子将好的成绩归因为运气好,或者是考试难度很低,那么孩子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就会大打折扣,并且不会对下一次的考试抱太多积极态度;


相反,若能把这次好的成绩归因为能力和努力,就更容易让孩子相信,若下次再努力些,结果一定会更好。进而对自己产生信心,并下一次再考试的时候继续保持努力。


而且,从发展的角度看,孩子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其实难免会失败,这就需要父母们智慧地回应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觉到改变的可能。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将其归结于努力了但能力不足、“脑子笨”,“老师不好”等不容易改变的稳定因素,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期待“我以后想考高分,也没什么大的指望了,因为我本来就笨啊”;


但若父母能把不理想的成绩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引导孩子思考是不是“掌握的方法不对”、“心态没有调整好”等,则更可能接下来会通过努力学习去克服问题。


想要孩子懂得正确归因,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就,父母们请记得做到下面几点:


1)不要每次孩子成功时,都只限于夸他们“努力”


比如,每次淡漠地说“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你要再接再厉”,而吝惜夸他们所体现出的能力,这同样会让孩子产生沮丧感,也容易培养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2)不要每次孩子成功时,大夸“你真聪明”


这种夸奖,会让孩子更注重成绩目标,而不是真的学到了什么,总会倾向于去展示自己有多聪明。若他们对一件事没有把握,比如,有可能失败,他们就很容易干脆放弃,因为失败会让他们的“聪明”面临瓦解。


对于上述两点,即当孩子成功时,父母恰当的做法是:


进行“过程导向”的表扬,即对孩子在寻找和实施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加以赞许,这会让孩子懂得:重要的是对任务的解决,而非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3)不要每次孩子失败,就责怪他们能力不足,而应该强调其努力不够


孩子失败后,给予接纳,尽量避免惩罚和批评,除非孩子的失败对他人造成了影响,那就需要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


即当孩子失败时,父母恰当的做法是:


强调孩子努力不够,这会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努力是能做得好的。当下次再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会习惯性地对自己说:我还要再加把劲儿。


总之:


家长要在孩子成功时,教孩子学会内归因,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成功是有谱的,是因为积极努力的结果;


在孩子失败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并引导孩子用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这样养出的孩子更自信,未来也容易取得更高的成就。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三道关:用心陪伴、做好榜样、负责到位
下一篇:孩子“好动”和“多动”,二者区别明显,应对策略不同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