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愤怒情绪的6种类型和心理处方

发布时间:2024-03-06   浏览:

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总会遇到一些使自己愤怒的事,但如果长期压抑自己,不将愤怒的能量释放出来,将会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比如,打击自尊,甚至伤害身体,带来高血压和心脏病。


这些愤怒的感受通常本身不过是情绪冰山的一角,它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绪所引发,如害怕、怨恨或不安。


所以,既然愤怒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它,而是找到引发自己愤怒的情绪,在愤怒发生之前缓解或者消除掉这些情绪,从而去掉愤怒带来的消极影响。


有心理学家将愤怒分成6种类型,并提供了破解之法。


相信当你能耐心地读完下面这些文字,管理愤怒便不是一个难题。


01

爆发型

“如果你再把脏袜子乱扔在地板上,我就搬出去住!”


也许把你逼到爆发的边缘并不容易,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便会地动山摇,身边人都想逃离。


心理描述:


如果你从来没有被教过如何处理愤怒,那么可能会习惯性地忍住怒气,直到自己无法忍下更多的怒气。渐渐地,“怒点”便会很低,一触即发。


有很多人就是这样造成了火爆脾气,一遇不顺心的事,肾上腺素会突然上升,导致愤怒突然爆发,更不用说有更糟糕的事情惹他生气。


很难有人在愤怒的同时还能有同情心。所以,在暴怒时,人们通常会说出很多让自己事后后悔的话,或是做出很多事后无法弥补的举动。


心理处方:


1)等待怒气消解


研究表明,愤怒所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2秒钟,就如暴风雨一般,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所以如何度过这关键的12秒,让怒气自然消解非常重要。深呼吸,或者在心中默数10个数,当你做完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已经没有那么生气了。


2)掌控自己的情绪


换一种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会有助于让你感觉一切尽在自己掌握。“我对你的行为实在是感到很失望。”这句话比你暴怒时的口不择言更有力量。


02

隐忍型

“我很好、一切都很好、没事。”


即使你的内心有一万个愤怒的火球,但仍然展现给别人一张笑脸,对真实情绪进行不露痕迹的掩藏。


心理描述:


很多人从小通常被反复教育,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忍住,尤其是女性,也许因为要努力做一个淑女,而不能轻易发脾气,好像发怒只会让你失去声誉、朋友、工作甚至婚姻;


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辱骂和暴力的家庭中,那他们大多不会相信,愤怒是可以控制或者平静地表达出来的。


其实,愤怒最基本的作用是预示某事出了错,并且推动找到解决方案。如果对这种预示视而不见,人们往往就会以“自毁”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怒气,比如,吃得过多、过度消费。


而且这样处理愤怒,还会给别人的坏行为开绿灯,并拒绝给别人修正错误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对方都不知道你受了伤,又怎么向你道歉呢?


心理处方:


1)挑战自己的核心信念


比如,问问你自己,“对于我的爱人来说,如果我每周末都在陪客户,这好吗?”如果你够诚实,你的答案一定是:当然不。那么,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忍受”对方如此,是合理的呢?


客观认识情况,这是改正的第一步。


2)将自己置身事外


想象自己的一个朋友,如果他长期被领导批评,无休止地加班,或被漠视。对他来说,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反应呢?


列出一张清单,写下他所可能采取的行为,然后问自己,为什么这些方法对他可行,对自己却不可行呢?


3)进行“健康”的对质


如果有人责备你,你可以用一种积极的、有建设意义的语言进行反击。对方可能会对你的语言感到吃惊,甚至有些生气。


但你知道吗?他们总会原谅和习惯你的新方式。尤其是对于家人和好朋友来说,隐忍式愤怒往往比直接表达出来的愤怒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03

嘲弄型

“哦,你迟到得正好,这让我有了研究菜谱的时间,40分钟!”


你发现了一条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转化自己的不快,而且这时往往脸上还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


心理描述:


很多人是因为在过往的生活经验中习得:直接表达负面情绪是不对的,所以才选择了一条非直接路线。而且,如果对方生气了,会更加认为这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错了。毕竟,自己只是在“开玩笑”。难道现在的人已经开不起玩笑了吗?


尽管可能觉得自己“幽默”、“嘲讽”的语言里充满了智慧,但再蕴含智慧的尖锐嘲弄也会伤害对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另外,虽然有人坚持嘲弄是一种有智慧的幽默,不过被嘲弄的对象可并非个个都能读懂这种“幽默”,或者都有读懂这种信息的心情吧?


心理处方:


1)学会直截了当地表达


嘲弄是一种被动的攻击性沟通,这更容易伤人,尤其是很亲近的人。找到合适的词语直接表达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候会更奏效。


2)表达要坚定而且清晰


比如,对于孩子来说,简单而温柔地提醒:“在沙发上乱跳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句话所能清楚传达的信息,远比这种“幽默”好上几倍:“哦,别担心,你这么做,只会让我再准备2000元来买一组新的沙发”......


3)在感到愤怒之前说出来


比如,等待一位爱迟到的朋友时,在她来之前,自己先进行一下表达不满的各种练习,这样能避免当你看到朋友后,自动化的进行尖锐的嘲弄。


04

破坏型

“哼,不让我玩游戏,那我删除电脑上所有的游戏!”


你并不是隐忍或独自吞下自己的愤怒的那类人,总是用一种更隐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心理描述:


大多不喜欢面对面的斗争,但也并不是一个会被轻易击败的人。当觉得自己正面抗争不过别人时,就会变成“隐秘的愤怒者”,偷偷地对别人进行攻击。而且,自己也的确能经常挫败他人。


这类愤怒者生活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努力争取让自己得到幸福。


所以,这种破坏型愤怒带来的结果就是:双输。


心理处方:


1)允许自己生气


告诉自己,愤怒是你告诉别人,你已经对他的摆布感到厌倦的一种方式。


2)为自己争取


与其采取故意不交工作报告或者故意开会迟到,你不如鼓足勇气告诉老板,你长期以来超负荷的工作量已经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或者你和一个同事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这的确不容易,不过重新找份工作也同样不容易。


3)学会掌控


如果你因为被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却无法达到而感觉不舒服,可以尝试不去转变成破坏型愤怒者,而是在此之前做些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比如,无法独立承担房贷或家中的经济支出,那么更应该告诉伴侣你需要他的支持和付出,而不是一边随便再找份工作努力维系,一边却充满怨气经常对家人发脾气。


05

自责型

“他之所以背叛我,都是我的错,因为我是个糟糕的妻子。”


你每次都把所有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心理描述:


这类人中的很大部分也许自尊受到过重创,而且发现对自己生气发怒,比对别人生气发怒要容易得多。于是,便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在自己的身上。


但长期将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将愤怒藏在自己的内心,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不满,久而久之会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


心理处方:


1)质问自己


每当你要怪罪自己的时候,开始质问自己:“谁告诉我这事应该由我负责?”然后再问自己:“你相信这一点吗?”


认清真正的责任所在,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挺身而出,将本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2)提高自信


列一张清单,写下自己所有的优点。


过程中,找回自信是避免过度自责的关键所在,如果你在这一点上有问题,可以寻找专业人士帮忙。


06

习惯型

“真烦,你怎么老是要借我的钉书器,你为什么就不能找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呢!”


这并不是针对该事件应有的正确反应,而是一种错误的习惯。如果你没能有意识地进行改变,这将变成你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心理描述:


如果一个人总是如此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这种情绪经常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那么,在这些愤怒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自身不敢正视或不曾留意的怨恨、遗憾、或是挫败。


比如,也许是嫉妒同事升职了而自己却没有,也许是婚姻濒临破灭但自己却不知道原因。


但如果总是这样直接、习惯性的一触即发,那么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需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与其总是“委曲求全”的期望不让你生气和发怒,他们也可能会选择远离和逃避。


心理处方:


1)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处


哪些才是你真正不满意的?


如果你能挖掘自己的内心,会发现,一个钉书器,扔在地板的脏袜子,放在冰箱里的空牛奶瓶......这些小事情其实根本不值得自己一怒,小事背后触发的自动思维才是关键。


当然,如果你感觉直面内心了,也无法找到自己发怒的底线,就需要去咨询专业人士了。


2)留意愤怒的迹象


对自己快要愤怒的反应和感觉要敏感,当你愤怒的时候,手是不是不知不觉地攥成了拳头?会不会开始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念叨、诅咒或者紧咬牙关?


当你能够灵敏地觉察到自己快要生气时的种种迹象时,便可立即做些努力以平息即将到来的怒气了。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公众号:镜子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给家长的四个锦囊,有效培养家庭“松弛感”
下一篇: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