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叛逆、休学、网瘾、抑郁……孩子为什么问题那么多

发布时间:2021-05-05   浏览:

如今的父母聚会,声讨孩子“叛逆”好像成了一个重要议题,孩子叛逆的年龄比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前,甚至提前到七、八岁的小学生,儿童抑郁自杀的年龄也屡创新低。


为什么现在孩子的问题那么多?


父母常常将之归咎于孩子本身或社会环境,解决办法也无非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这都不得其法。


因为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养育方式需要调整。


4-210505102AC22.jpg

 

01

不要把爱变成绳索,把期待变成鞭子

 

小S是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中考了,她却精神萎靡,要么不去上学,在家睡觉、玩游戏、看玄幻小说,父母好说歹说好不容易去了学校,也基本上处于迷糊状态,根本听不进课。


她不想再为考试付出努力,只想熬到初中毕业就找份工作,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如果因为年龄原因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那就读个职高。


她原本是个乖乖女,从小学业优秀,可这一切都在初二下学期突然改变。


某天临近午夜,小S的作业还没写完,她困极了,守在一旁的父亲却不许。父女俩爆发了严重争吵,盛怒之下,父亲扬手把一杯茶水泼到她脸上,她顿时崩溃,哭着喊着奔向窗前,扬言要跳楼……


第二天清早,她神思恍惚,已不记得夜间发生的事,只是反复念叨:“有人要打我,有人要打我”。


她在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效果不明。出院后,每天服用抗抑郁药、安眠药,药物反令她白天困顿、乏力。她让父母别再对她寄予希望,再生一个孩子。


怕女儿轻生,母亲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她恨自己软弱,后悔没能抵挡住丈夫对女儿的高压管控。父亲亦愧悔交加,深恨自己毁了女儿的前程。

 

太多父母把子女养育作为家庭的重心,养育的重心围绕子女教育展开,教育的重心又落实在考试成绩上。


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养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机,反思与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4-210505102K14L.jpg

 

02

不要亲子关系流动变成了权力之争

 

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应不同的沟通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

 

1)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他们不愿制定规则,也不提出期望,因此缺乏规训的基础和需要,也可能会提醒、唠叨,但很少落实口头威胁所要采取的行动。


这类父母和子女不存在权力争夺的基础,亲子之间不容易发生冲突。但这类父母如果同时是直升机父母(指父母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于子女头顶,对子女实施指挥、帮助),更容易“宠坏”孩子。这类父母在中产父母中占比较小。

 

2)忽视型父母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服等物质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


这类父母与子女不存在权力争夺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尽到养育之责。这类父母(以父亲居多)占有相当比例。

 

3)专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主观性强,高标准、严要求;期望孩子服从、尊重自己;习惯于诉诸恐吓、羞辱、打压、惩罚;他们不倾听子女,不解释自己的行为理由。这类父母和子女常常发生权力争夺。


无论是学习困难、迷恋游戏、失恋自伤、抑郁,还是成年后有母女、婆媳冲突的女性,或有夫妻关系问题的男女,都曾存在亲子关系的问题,他们往往都有专制的父母。

 

4)民主型父母

 

民主型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有理性的人,对孩子充满亲情温暖;对子女有要求、有引导、有支持,对孩子的需求和行为做出及时热情的反应,鼓励并尊重孩子表达意见与观点。


这是一种理性的、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

 

《纽约时报》畅销书《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作者阿曼达·里普利认为,“民主型养育”结合了“专制型”和“放任型”养育模式的优点。据作者观察,中产父母的主流养育模式是专制型养育。

 

而我们咨询中接触更多父母的养育行为则往往结合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某些做法,比如有的父母(通常是父亲)经常忽视孩子,即使与孩子沟通,往往也是一副颐指气使的专制者面孔。


忽视而专制可以说是最差的一种养育模式,比忽视加放任还要糟糕。专制型父母缺少对子女主体性、人格、权利、自由、自尊的基本尊重,甚至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彼此隔着一道人文主义的鸿沟。


4-210505102U6446.jpg

 

03

父母表达爱的技术和能力,亟待翻转式的改变

 

父母爱孩子的本心无可置疑,然而,主观的爱的表达未必等于爱的接受。从父母的角度讲,无论他们做什么,逼迫、贬低、吼骂、责打……无不是爱的表达——“我都是为了你好”。

 

然而,孩子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他们关心的不是父母爱的本意,而是父母的具体言行。那些“还不都是为你好”的言行让他们受伤。

 

爱孩子,需要做到言语、行为与本心一致。爱要通过温暖、滋养心灵的言行表达。我们表达爱的技术和能力需要翻转式的改变。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是焦虑的根源,同时导致很多非理性的行为(就跟前文中案例中的父亲一样)。

 

在这里有必要问一下,什么是成功?

 

以考大学、考名牌大学为目标的成功观太过狭隘,通往成功的途径并非只有这么一条。当代人普遍接受了社会化、物化、简单化的成功标准,将其化约为金钱、地位、名头,并有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不问道德、良知的倾向。这是对成功的误解。

 

根据字典释义,成功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成功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只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体现出自我的价值,无论结局如何都可以是成功的人。

 

父母有必要扩大视野,去除执念,超越狭隘的功利标准,置换内心的养育目标,采取更多元、宽泛、尊重孩子主观感受的成功观。珍视眼前独特、唯一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作为实现父母设定的理想目标的工具。

 

其实,与其说我们关心成功,不如说我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幸福。我们把成功等同于幸福。所以有必要深入的追问一下,什么是幸福?

 

对此,很多父母未必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国际知名幸福研究专家保罗·多兰认为:“幸福是人生过程中体验到的愉快和意义,两者越平衡,过程中体验的愉快和意义越多,人生的幸福总量就越大。”他特别指出,未来的幸福不能弥补当下的幸福损失。十年寒窗,幸福很少、痛苦很多,考上大学还能聊以自慰,对于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过程中的痛苦就是幸福的净损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霍华德·金森研究后发现:“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格兰特研究历时75年,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持续追踪268位哈佛学生的人生,求解“幸福密码”,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幸福人生,爱、关系最为重要,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金钱、权力、地位。


4-210505102921X3.jpg

 

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父母们不妨以此对照和修正自身的观念与做法。

 

首先,我们在定义成功和幸福时,受制于物质极度稀缺的恐怖记忆,关注匮乏性需求,严重忽视了存在性需求。另一方面,大学、名牌大学毕业证未必能兑换为高收入、高地位。因为,我们的养育方式有重大缺陷,没能真正帮助孩子做好对接职场、社会的准备,甚至不能帮助他们建构良好的亲密关系。

 

在养育过程中,我们在一些方面做得过多,在另一些方面又做得太少,甚至反向作为。

 

在物质上,我们拼命富养孩子,却对孩子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漠不关心,传递庸俗市侩的生存哲学,导致孩子价值虚无、价值观混乱;

 

在生活上,我们包办代替,没有帮助他们锻炼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导致孩子身体长大,精神上却无法独立自主,自我效能感低;

 

我们对孩子指挥、命令较多,尊重、倾听较少;

 

我们不鼓励思想自由、人格独立,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否则就是“叛逆”;

 

我们对孩子否定、批评、论断较多,肯定、赞扬、认同较少;

 

悲观、虚无色彩浓厚,乐观、理想主义缺乏。

 

许多父母在理论上知道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贬低孩子。这从人格、尊严的意义上讲,我们是在勒索,甚至虐待孩子。难怪当代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普遍质量不高,不仅是学业“失败”的孩子,就是成绩很好的孩子,对父母也颇多怨言、怨恨。

 

我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反映了我们是否有把孩子视为平等、独立、有尊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是否把父母子女之间彼此分离、把孩子的独立作为养育目标。


4-210505102944391.jpg

 

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最好的专家就是我们父母,我们父母良好恩爱的关系,本身对于孩子就有积极影响,教育孩子最好还是身体力行的表现更加有说服力。

 

记得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有个孩子不想上学,孩子父亲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工地干活,孩子干了3天就开始上学,这个父亲也没有多大讲道理,而是让孩子体验而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权利去选择,尽可能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多体验,尊重、理解孩子,同时需要一定规则的边界,而不是孩子完全不用为自己负责。

 

虽然如何理清孩子和家长的边界度本身就是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以及自身发育特点等多方面。但是,或许稳定的关系,高质量的互动以及足够的陪伴,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解决很多所谓的问题。

 

- END -

 

内容来源网络,转载自公众号:渡心人,原文未标注作者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2210K座)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12种教育细节,让孩子热爱生活
下一篇:自学心理学常见4种典型问题:没学透,反而可能会伤人伤己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