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警惕“假性互惠”:亲子沟通中慎用“我都是为你好”

发布时间:2021-05-14   浏览:

在传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似乎永远是强者,而孩子总是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

 

父母为孩子安排日常生活、规划人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成长养料,从表面上看,孩子们似乎都很高兴地接受着。

 

但,这真的是孩子心里想要的,和真正需要的吗?


4-21051410202B31.jpg

 

案例分析:

 

小N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妈妈不仅要去上班,而且还要独自照顾她们母女俩的日常生活。小N从小就依赖母亲,一直都很懂事,不管妈妈做什么,一直都把妈妈的要求当作对自己好。

 

为了将小N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孩子,妈妈给她注册报名了许多课外补习班,但是她本人对所有课程都不感兴趣,她曾希望妈妈能少报一点课,可是和妈妈表达出来之后,妈妈说:“宝贝,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努力工作吃辛苦什么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得好好学,才可以在未来取得成功啊”。从这之后,她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妈妈给报课程,再没有提过意见了。

 

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们为父母着想,他们只希望父母快乐。而父母在“我为你好”的旗帜下,也牺牲自己,并全方位地管理孩子的日常生活,有时给他们一点自由,孩子也并不争取自主。

 

我们称这种关系中的现象为“假性互惠”。表面上母慈子孝的关系,细品起来有“周瑜打黄盖”的意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亲子关系中,这种“假性互惠”通常表现为孩子努力的取悦父母,本质上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父母也会觉得自己在付出,帮助孩子安排日常生活甚至控制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好。

 

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双方都认为自己在思考的是对方,表面上是在保护彼此的利益,可实际上,父母如果总使用“我都是为你好”来垄断亲子交流中的发言权,会使孩子“假乖”,内心却压抑了不自在和尴尬,缺乏自主性,也会造成亲子关系中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在这种关系中,两方都没有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由于长期过多的能量消耗,总有一天双方都会感到筋疲力尽,或者一方过度的耗竭出现心理问题。“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也成为亲子沟通的巨大陷阱。


4-210514102101493.jpg

 

为什么很多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方面遇到障碍时,总是喜欢用“我都是为你好”呢?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应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一旦父母说出这句话,就意味着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权威、强调了自己的贡献和牺牲,使父母站在了道德高地上。

 

当父母说出“我都是为你好”之后,长期存在假性互惠模式的孩子通常会陷入沉默和自责,因为他们很难反对所谓的父母“给”。似乎快速有效的解决了当前沟通中的问题,但实际上贻害无穷。

 

因为这样就无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也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权利。孩子内心成长的愿望被压制,尤其如果本就抗拒某些安排,那么不管父母给多少、怎么给,都只会成为绑架孩子的束缚。

 

那么,做父母的又该如何与子女实现“真互惠”的沟通呢?

 

1)不要说“我是为你好”、“都是为了你才......”

 

去理解孩子的真实偏好,了解作为父母我们所做的是因为自己的单方面愿望还是为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

 

当沟通发生冲突时,不以“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来道德上绑架子女。相反,先冷静下来,考虑一下为什么孩子会抗拒,甚至反抗自己。

 

2)平等沟通,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

 

亲子沟通很容易陷入不平等,正是因为许多父母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威。

 

调整亲子双方的关系,首要是允许和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存在。在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更千万不要急于反对。相反,考虑一下他们想法的合理性,与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控制他们的思想,给他们的孩子足够的空间来自由思考和成长。


4-21051410213E55.jpg

 

“假性互惠”是一个常见的亲子问题。


下次当你也遇到与孩子沟通的障碍时,警惕“我都是为你好”这个陷阱,不妨做一下自我觉察,也仔细考虑:自己是否已经认真理解了孩子的内在需求,是否尊重了孩子,有没有给了孩子足够的成长自由。

 

- END -

 

内容来源网络,转载自公众号:育儿有心,原文未标注作者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或注明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医大一院店(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2210K座)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真正的富有,是你脸上的笑容
下一篇:孩子的恐惧心理多与父母这些行为有关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