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才易“改变”

发布时间:2022-08-08   浏览:

咨询中,当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家长总是会喋喋不休:我付出了多少多少,可是孩子却越来越糟,一边纳闷一边极度地痛心疾首。

是孩子真的从心底就不懂感恩吗?是他们根本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吗?

 

其实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他们的“问题”背后往往同时也交织着愧疚、无力、迷茫......

 

很多时候,也许,只是父母付出和表达的方式出了问题,让孩子没有感觉到被父母的怀抱滋养和包容着,没有感受到足够他们变化的支持力。


4-220PQ05915610.jpg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时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可能也会有意无意的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但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本身的需求。也就是说,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曾经看过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当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就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然后用自己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反而促使孩子越束缚越叛逆,越管越不听。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

 

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但是当我们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没有办法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幸福了。

 

他会一点一点从我们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来教孩子慢慢无视自己的自尊了。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种形式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

 

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或者他人的爱,付出失去自我的代价。

 

5)数落孩子的不是

 

数落式教育是很多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全不管孩子心里的感受。

 

然而,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

 

数落孩子的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自尊,不如以身作则,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预言孩子没出息

 

曾遇到一个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

 

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

 

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

 

但是,也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

 

一种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

 

另一种是,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7)代替孩子做选择

 

一些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某方面的成长受抑制,孩子就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总有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可孩子的成长就是从不断好奇、探索中得来的,孩子对于成长、学习的热情就是从“喜欢”中来的。

 

与其限制,不如陪伴和引导。

 

9)总是担心孩子

 

有位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进去就毁了.......

 

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有人说过:过度的担心就是对孩子的诅咒,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

 

10)不相信孩子

 

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

 

这样模式的反应,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有什么感受?

 

相信必然是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

 

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其实,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在某些层面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教养孩子的能力,以及为人父母的能量。

 

而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

 

曾奇峰老师就曾说过:智力和理性消失之处,人性和温情自动浮现。

 

改变孩子很难也很容易,当你真正能“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 END -

 

图文来源网络,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润沐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和作者,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有意义的目标”可给人力量与保护
下一篇: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16件事,别只盯着成绩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