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疤痕实验”。 实验人员找了一些志愿者,告诉他们会在他们脸上画上逼真的疤痕,然后让他们去公共场所,观察人们对他们的反应。 志愿者们看着镜子中带着丑陋疤痕的自己,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然而,在他们出门前,实验人员悄悄把疤痕擦掉了,可志愿者们并不知情。 结果,他们在外面感受到了周围人各种异样的眼光,觉得别人都在对他们指指点点,态度充满了排斥和嫌弃。但实际上,他们的脸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 这个实验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父母对孩子长期的否定,就像在孩子的心里画上了一道永远擦不掉的 “疤痕”。 孩子会下意识地把这种否定内化为对自己的认知,带着这样的心理 “疤痕” 去面对世界,他们会过度解读他人的每一个反应,把原本正常的交流,都看作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 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逐渐陷入焦虑和自卑的深渊。 他们不断地否定自己,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却离那个真实而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 02 比较之苦: 孩子活在他人的阴影下 除了无意识的 “否定”,家长们脱口而出的一句 “你看人家XX家......”,也相当有杀伤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我妈就常说:“你看看你表姐,多文静,哪像你,整天蹦蹦跳跳没个正形。” 长大了,我选择职业、规划人生道路时,我妈还在说:“你看看你表姐,工作稳定,收入又高,哪像你,换来换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安定下来。” 在这样的比较声中长大,我每做一个选择,都忍不住先去关注 “别人” 是怎么做的,总是在心里暗自揣测:“我是不是又显得很差劲?” 这种感觉就像永远活在 “别人” 的影子里,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摆脱不了那道无形的枷锁。 我想很多父母也跟我一样,曾是 “比较教育” 的受害者。那为什么自己成了父母,还是会忍不住对孩子说这种话呢? 我想,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太过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认为 “比较” 可以给孩子一个参照系,让他们更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从而激发更多的潜力。这份用心是好的,可做法却欠缺考虑,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7 - 12 岁儿童会有 “社会性比较” 的本能。这种本能源于两大驱动力。 其一,是社会归属需求,孩子渴望融入群体,会通过比较确认自己是否 “达标”,能否被同伴接纳; 其二,源于自我概念发展,他们开始思考 “我是谁”,对比他人是最直观的参照方式,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时,试图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勾勒出自己的轮廓。 就像我的一些来访:三年级的女孩,可能会因为同桌听写全对而焦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初中男生,可能会因为队友比他个子高而自卑,对自己的形象产生怀疑。 这都并非他们真的落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只是他们在这个阶段,会本能地将他人当作衡量自己的标尺。 可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也不断把孩子推入 “比较” 的深渊,那孩子就会更加根深蒂固地认为:我的价值,就是建立在压倒别人之上。可人生漫漫,与人比较哪有尽头呢?一旦比不过,孩子又该如何自处呢? 孩子们常顶嘴的那句 “反正我就是比不上别人”,不是所谓的 “玻璃心”,而是 “自我价值崩塌” 前的绝望呐喊。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听懂这声呐喊背后的痛苦与无助,及时停下手中那把伤人的 “比较之剑”。 03 完美之苦: 孩子自我设限的毒药 一位妈妈曾满脸困惑地向我倾诉:“我一直觉得做事就该有做事的标准,不能半途而废。孩子每次学新东西,眼看着快要有点起色了,怎么就突然要放弃呢?” 其实,像这位妈妈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自身优秀,做事认真、追求卓越,也习惯用 “事事优秀” 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以至于让孩子觉得,父母容不得他们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和失误。 但是,在这种 “完美主义” 的笼罩下,孩子的世界会变得小心翼翼。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小男孩,他非常喜欢画画,每次画画时都充满热情。可有一次,他不小心把颜料打翻了,弄脏了画纸,妈妈看到后,不仅严厉地批评了他,还要求他重新画一幅,必须画得比之前更好。从那以后,这个小男孩每次画画前都变得异常紧张,总是担心自己会犯错,甚至开始害怕画画,原本的兴趣也渐渐被消磨殆尽。 父母对孩子过度追求完美,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深深的恐惧,害怕犯错,害怕失败。在他们的认知里,一旦犯错,就意味着自己不够好,就会失去父母的爱和认可。这种恐惧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孩子,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事物,不敢去探索未知领域,因为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犯错的风险。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勇敢地去尝试各种可能性。 然而,“完美主义” 的要求却让他们早早地给自己设下了限制,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安全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不再追求内心真正的热爱,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去做那些被认为 “正确”“完美” 的事情。 长此以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扼杀,他们的潜能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 否定、比较、完美,这三种看似为孩子好的 “苦”,实则像三把利刃,刺痛了孩子的心灵,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它们让孩子失去自信,陷入无尽的焦虑与自我怀疑之中,逐渐偏离了自己原本的人生轨道 。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的教育中有这样的问题,那现在就是时候正确对待孩子,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了。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