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从“麦穗理论”看婚恋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

很多人或许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家讲课时,让学员按照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将伴侣、父母、儿子、朋友排序。许多学员将父母、儿子排在第一位,然而,其中有位学员的排序却是伴侣、儿子、父母、朋友。这位学员的理由是,儿子是自己的肉,但长大之后会离自己而去。随着自己年龄增长,父母也会离开世界。唯一能相伴一生的,只有伴侣。

可见,伴侣在人生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选出一个好伴侣呢?如何才能找到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伴侣呢?


这也是很多来访者向我提出过的问题。


其实,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也曾求教过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徒弟们带到一片麦田,让他们分别从麦田中选择一支最大的麦穗,整个过程不允许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回家。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摘了自认为最大的麦穗,结果往田里走时,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麦穗,因此内心郁闷不已,只能带着遗憾到达终点。


第二个弟子进入麦田后挑花了眼,一直东挑西捡,总觉得大麦穗在后面,因此一毛不拔,就这样一路走出了麦田,最终没有摘到令他满意的麦穗。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教训,他前半段什么都没摘,通过观察他对麦穗的大小有了准确的认识,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再走1/3的路程继续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等到最后的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并且不再看别的麦穗,径直走到了终点。


每一段爱情和婚姻都正如这个穿越麦田的过程一样,只走一次,不能回头,且只能摘一支麦穗。


在这途中,有人沾沾自喜,犹豫不决,也有人左顾右盼,一无所获。你要想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就必须付出莫大的勇气和努力。


那我们在人生这广阔的麦田中,如何找到自己的那个“麦穗”呢?


其实,你只要懂得“麦穗理论”,你就会发现找另一半的最佳机会,存在于人生的这几个阶段。


最优决策期:


按照大多数人的人生历程,苏格拉底眼中的麦田,差不多是我们18-30岁这一年龄段。那么,我们可效仿第三位弟子,将这段时间分为三份,这其实就是找另一半的三次机会。


第一次机会是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刚刚从高中毕业,进入了大学校园。这时,我们可以多接触一些异性,也可以试着谈段恋爱。


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我需要什么样的伴侣?

第二,我能匹配到的最好伴侣是什么样的?


在选择伴侣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外在相貌、内在性格与三观和社会附加价值。需要注意的是,“麦穗理论”中“最大的麦穗”,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所谓的“最大的麦穗”,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伴侣。


第二次机会是在22-26岁,许多人离开校园这个象牙塔之后,之前潜藏的性格和需求会在社会的磨练下展露出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验证第一阶段的答案是否正确。


一方面,自己所设定的择偶标准,是否真的满足了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自己的综合条件能否与理想伴侣匹配。毕竟,势均力敌的爱情,才能体会到更多乐趣,也会更长远。


26-30岁,经过了前两阶段的仔细了解,到了做出最终抉择的时期。在做决定时,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即谁都不可能找到整个麦田中“最大的麦穗”。我们能找到的,只是在被归为“大麦穗”中的其中一个。


这涉及到赫伯特·西蒙的满意决策模型:由于人认知的有限性,无法考虑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因此,对象让自己满意时,即可做出决策。


西蒙在阐释这个理论时,曾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肚子饿了的人走进玉米地,如果抱着必须找到最大的玉米才吃的话,那他有可能到饿死时也找不到。


同理,在选择伴侣时,如果抱着“我一定要找到最大的那一个麦穗”的想法的话,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理想伴侣。

而麦穗只有到你手里,你握住的才是有意义的,别的麦穗再大也是田野和别人的,也就是,你手中握着的对于你而言就是最大的麦穗。婚恋选择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错对全由自己定义。

这也涉及另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当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时,苏格底拉也将他带到一片田野,让他摘最美的一朵花。规则与上次相同,只允许摘一朵,且不许回头,


柏拉图照做后,在田野中摘到了一朵美丽的花,途中虽然有更美的花,但他全程没有丝毫动摇,更没有后悔,只因这朵花在他眼中是最漂亮的。事实证明,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因为他内心没有遗憾、不满,他充满笃定和信任。


在爱情与婚姻中同理,只要你选择了对方,对方就是最佳选择,要相信人生没有错误的选项。这并不是让我们将就,而是避免过度追求完美。如果遇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伴侣,就可以考虑邀请TA一起度过余生。

当然,理论并不等同于实践,许多朋友在人生18-30岁的阶段,实行“麦穗理论”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


“我22岁以后,再也没有遇到过超越择偶标准的对象,那应该怎么办?”

“我现在的男朋友的条件不算好,没有达到我设定的标准,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他,我是不是做错了选择?”

“我没有把握住优质对象,现在已经错过了,应该怎么补救?”

“我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好的对象,现在已经年过30了,还能找到合适的人吗?”


难道我们错过了最优决策期,就代表再也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那支“麦穗”吗?


其实不然,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黄金阶段“茁壮成长期”,许多幸福到老的婚恋关系,都在一个人开始致力于自我茁壮成长的时期萌芽。


茁壮成长期:


在人生30岁之后的时期,我们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分化和独立。


分化是指破除理想型,不要执着于过于标准化的择偶对象,更不要将这份期望投射到现实中,阻碍我们的发展;独立则是要求我们在婚恋关系中,也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努力进行自我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自身条件与理想伴侣相差甚远,有两种解决方法可供选择:


1)要么是让自己能进入“优质的麦田”。也就是努力提升自己,先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再遇见理想中的TA。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婚姻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获得幸福婚姻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两个人都修炼自己,只有这样,婚姻才能相处愉快,没有束缚。比如,喜欢身材健美的伴侣,那么从现在就动起来吧,说不定在健身时就能遇到心动的TA。


2)要么另一种解决方法,别继续期望找到“完美的麦穗”。也就是破除之前可能太过死板的择偶标准。


理想伴侣虽名“理想”,但一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这意味着,掺杂过多个人想象的“理想伴侣”,注定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之中。罗翔老师有句很有出名的话,“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既然已经决定寻找伴侣,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选择伴侣与恋爱不同,恋爱可能只是因为一次对视、一次心动产生的荷尔蒙,就能成为恋人。然而,这样的恋爱大多都像花束一样,浪漫却容易枯萎。而好的伴侣,不仅仅需要考虑外表、爱好等较为浅显的条件,相合的性格、一致的三观才是决定双方能否长久相伴的关键。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先成为 “发光体”
下一篇:暂无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