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最大的愚蠢,就是不停地挑剔孩子

发布时间:2024-12-09   浏览:

教育,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不是父母。


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不断的批评。正确的引导方式应当是呵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而不是在不断的打击中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家长应该多想一想,你敢让孩子失败吗?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串门,正好碰见她陪女儿练琴:


“错了错了,又不看琴谱!”

“哎哎,怎么回事,手形又塌下来了!”

“慢一点慢一点,别总抢拍子!”


这位朋友根本没有给孩子时间让她自己纠正错误,让她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能力和自信。可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试误和弯路,这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若是父母的眼睛里,只看到孩子身上的污渍和瑕疵,缺少欣赏美好和优点的能力,则更容易养出一个不敢爱自己的孩子。


01 
父母越“挑”,孩子越差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实验。他要求被试者不要去想一头白熊,结果大家都控制不住地想象出一头白熊。

就像前面提到的朋友,她女儿每次弹奏钢琴的小节,总是被朋友无情地打断,接着再弹,又遭遇无情的挑剔。如此反复多次,孩子的精神逐渐被消磨,从最初的热情洋溢、满怀信心,渐渐变得像一朵失去光泽的花朵,头垂得低低的,沉默不语。几轮下来,孩子的精力被耗尽,原本充满活力的眼神变得黯淡无光。

此时,朋友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反而继续指责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你怎么回事,每次练习五分钟就放弃,这怎么行?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把琴练好?”这一连串的批评和攻击,最终让女儿彻底崩溃,她愤然合上琴盖,气冲冲地离开了练习的房间。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有位老师讲过,她曾遇到一个亲戚家的小男孩,充满热情地向她讲述故事,但由于年纪尚小,叙述中难免有些词不达意。她在一发现错误时就立即纠正,连续几次之后,小男孩的情绪崩溃,放声大哭,坚决不再继续讲故事。事后,这位老师深感懊悔,意识到是自己过于急切地纠错,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伤害了他的情感。

心理学家约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深刻指出,越是禁止,越是反弹。这一心理现象,被称为“反弹效应”。

迁移到教育情景中,如果孩子练琴或者从事学习活动时,不停地听到“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声音,大脑接收到的指令,反而是在强化这件错误的事情。

久而久之,脑海中的白熊,印象越来越深刻,怎么都甩不掉了。

即便孩子主观上想要避免出错时,行动上会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之中。而越是警惕出错,越容易积累内心对错误的焦虑,错得更多。

有位曾经在讲座中谈到过一个案例。他朋友的孩子写作业总是出错,母亲会很严厉地纠正,甚至由于情绪失控,会忍不住吼孩子。结果显而易见,孩子的出错率更高了。

原因在于,父母的挑刺,挤占了孩子的心智带宽,令他的一部分专注力,都用于对抗父母带来的压迫和恐惧感。

注意力的偏移,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能力,陷入越挑剔越差劲的恶性循环中。更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是,来自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

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次尝试,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回应。然而,如果这些回应充斥着挑剔、嘲讽、挖苦与否定,那么它们就像锋利的刀刃,一次次在孩子的心灵上刻下“你不行”的伤痕。

这些字眼,如同沉重的石块,一层层累积在孩子的心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加固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孩子们开始内化这样的信息,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我能力有限,我无法达成目标。

一旦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在孩子心中生根,它们便会成为阻碍内驱力与潜能发展的枷锁,让孩子甚至在内心深处也开始自我挑剔,失去了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勇气。

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孩子的大脑若是雕塑,父母的反馈就是斧和凿。”刀斧锋利,如果用得不恰当,反而会让对方鲜血淋漓,遭受巨大的伤害。

02 
父母越从容,孩子越优秀

比起眼睛容不得半点沙粒的苛刻型父母,那些心态更淡定、更从容的父母,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幸运。

《生命成长》节目中,有一期访谈一位心理学博士,看完受益匪浅。他的女儿数学成绩很差,老师束手无策,于是,决定“请家长”。他来到学校后,被数学老师严厉地质问了许久:“有没有给孩子检查作业?'“孩子同一道题错了4次,为什么没看出来?”面对老师不留情面的训话,作为父亲他感到很不爽,但却依然没有撼动他的“从容”。

回到家里,女儿忐忑地问:'老师跟你说了什么呢?'

“没什么,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卷面更整洁了,说明你学习态度端正多了,希望你以后做题时多审题,多验算,就能提高成绩了!'

“就这些?'

这位胸襟开阔的父亲,他不仅能够接纳并化解所有的消极情绪,更以鼓舞人心、充满支持与信任的话语,如同春日暖阳般温暖女儿的心灵。

教育的真正意义,绝非仅仅在于修正一道算术题或纠正一个拼写错误,而更在于洞悉并滋养那些潜藏在每一件小事背后,影响孩子心灵的深层力量。

教育者应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却又不被细枝末节所限,以更为深远的眼光和智慧,引领孩子的人生航向,确保他们不偏离正轨——这,才是卓越教育的精髓。

这让我想起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导演,在深入探访芬兰学校后,她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真情。当她看到画室中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绘画时,她忍不住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似乎总有人不断地告诉我,这里不正确,那里也不合适。”这一幕,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应当鼓励创造与自由表达,而非无休止的批评与否定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纠正一道数学题,一个错别字。

03 
两个关键点,塑造更自信的孩子

1)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说:“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在每一个跟孩子相处的瞬间,我们不妨多一点斟酌和思考,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种更有利的环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在不经意间,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迅速做出负面判断,采用“贴标签”的方式。

例如,当孩子写错字时,父母可能会立刻指出错误,这种基于行为结果的反馈,容易让孩子产生畏缩心理,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不值得信赖。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若父母能够转变沟通方式,更多地给予过程反馈,就能培养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勇于努力并迎接挑战。

在相同的情境下,父母可以尝试这样表达:“你刚才写字非常专注,比昨天更加努力了。”这样的鼓励和肯定,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自我提升,持续地改进和改变自己。

2)用耐心宽容,代替追求完美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女神安妮·海瑟薇曾被亲妈赤裸裸地“嫌弃”。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安妮,邀请坐在观众席上的母亲发言,母亲却说“宝贝,你能不能把你的后背挺直。'

“好吧,妈妈请你坐下。'安妮无奈又尴尬地回应道。

似乎无论孩子多么完美、优秀,父母总是怀有一双发现“丑”和“缺点”的眼睛,严酷而苛刻,不利于孩子成长。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和珍视。

而耐心和宽容,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孩子做错一件事,告诉他没关系,我们慢慢来,耐心地陪伴他们走向成熟和完善,胜过一切唠叨和挑剔。

看过一句话”孩子犯错,其实是一件很萌的事。有些错误,只有在孩子身上才会出现,接纳这份独特的“萌'和成长的阶段性,才能迎来美好的亲子关系,给他踏实的安全感。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左右孩子一生的九种能力
下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战胜拖延的秘诀:五分钟法则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