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战胜拖延的秘诀:五分钟法则

发布时间:2024-12-11   浏览:

你是否曾经想要完成某个任务,却又被内心的懒惰所束缚?

你是否曾经因为恐惧、焦虑或厌恶而迟迟无法开始?


在这样的时刻,有一个也许会简单到令你难以置信,但却异常有效的法则,能帮你突破心理障碍,它就是“5分钟法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揭开这个法则背后的奥秘,同时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案例,让你对“5分钟法则”有更深的了解。


01

“5分钟法则”的心理学解读


“5分钟法则”的核心在于利用人类大脑的适应性以及对“开始”这一行为的恐惧。当我们面临一个不愉快或是看似艰巨的任务时,大脑会本能地发出逃避信号。这种反应被称为“启动焦虑”(Onset Anxiety),即当面对新的起点或不熟悉的挑战时,人们会感到焦虑不安。


启动焦虑并非全然是坏事,它是进化过程中留下来的一种保护机制,用以提醒我们关注潜在的威胁。然而,在今天这个相对安全的社会中,启动焦虑往往成为阻碍个人成长和实现目标的绊脚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任务的一次性完成压力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单元,可以显著降低启动焦虑,进而提高完成任务的概率。正是基于这一点,“5分钟法则”通过设定一个短暂、具体的时间限制,使原本令人生畏的任务变得容易开始。


一旦开始了这第一步,人类的大脑就会逐渐适应,甚至产生一种“连续性”的错觉,使得任务看起来不再那么难以克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行动逻辑”(Action Logic)或“最小启动成本理论”(Minimal Effort Theory)。


02

关于拖延这件事


拖延有很多类型,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在他的著作《终结拖延症》中,将拖延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来介绍最主要的三种:期限拖延、认知障碍拖延和分心拖延。


1)期限拖延,顾名思义就是一件事件会拖延到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


比如,报告周三要汇报、作业周一要交等等。正因为截止时间明确,反而会给你一种盲目的错觉:时间还有很多,可以先干点别的事儿。于是,拖延就产生了。


2)认知障碍拖延,它是指由完美主义、畏难情绪等认知方面的障碍,所导致的拖延。


美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名叫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他曾是西点军校优等生,是北方军总司令。可是在上任之后,完美主义倾向严重的他,固执地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


1862年的一场关键战役中,他始终拖延、犹豫不决,最终在两倍于敌军的情况下,错失全歼南方军队的机遇,战争因此又延续了三年才结束。


一个理性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自设障碍”来拖延,为了避免让他人失望,避免被否定,他们会选择一拖再拖,为的是维护形象,逃避紧张状态。


3)还有一种拖延类型,对现代人而言更为常见,那就是分心拖延。


流量经济的时代,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是媒体和商家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吸引你的注意力。电梯广告、车载广播、弹窗新闻等,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拖延极易发生。


03

一个真实案例


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更直观地理解“5分钟法则”的力量。


李华是一名大四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她知道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每当坐下来准备开始写作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恐惧感。她害怕自己写得不够好,害怕时间不够用,甚至害怕论文完成不了。这些恐惧让她远离了电脑,宁愿花时间刷手机、看视频,也不想面对这项任务。


一天,李华的室友小王向她介绍了“5分钟法则”。小王说:“当你不想做这件事时,就告诉自己‘我就做5分钟,忍忍就过去了’。5分钟后,你可以选择继续或者停下来休息。”对此,李华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那天下午,李华再次面对空白的屏幕。她深呼吸,告诉自己:“我就写5分钟,反正影响不大。”她打开了电脑,输入了第一个句子......


5分钟后,她本可以选择停下来,但是发现自己的思绪已经逐渐清晰。于是,她又告诉自己:“再写一个5分钟。”......


就这样,一个5分钟接着一个5分钟,李华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写了整整一个小时......


那一次经历后,李华开始频繁使用“5分钟法则”,不仅成功完成了毕业论文,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了长期的拖延问题。


04

为什么“5分钟法则”能起作用?


1)降低心理阻力:


正如李华的故事中所体现的,“5分钟法则”通过设定一个短暂的时间限制,大大降低了任务开始时的心理阻力。这种心理技巧使人们更容易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懒惰,从而迈出第一步。


2)建立正向反馈循环:


一旦任务开始,即使是短短5分钟,人们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或成就感。这种正向体验会激励人们继续努力,形成一个持续的正向反馈循环。


3)提高自律性:


通过反复实践“5分钟法则”,人们逐渐养成了自律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作用,还能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个人的整体效率和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5分钟法则”不仅仅适用于学术任务,它同样可以应用于健康、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等多个领域。例如,在运动方面,即使每天只运动5分钟,也能有效降低体重;在人际交往中,每天花5分钟与家人或朋友交流,可以增进亲密关系;在职业发展中,每天额外投入5分钟的学习或思考,也能逐步积累优势,实现长远的目标。


05

实践建议


想要更好地利用“5分钟法则”,也有一些技巧可以分享,送你几个心理锦囊。


1)不要给自己贴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标签。


你可能会有拖延的情况,但不要给自己贴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标签。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中,含有“自我原谅”的潜台词。仿佛“我是拖延症患者”,我的那些拖延行为,就更具有合理性。


心理暗示有巨大的魔力,因为人总是有某种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复的想法所左右。重复的次数多了,心中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认为自己真的是这样。这种意念又会促使自己采取行动,向这种自我感觉靠近。所以,当你给自己贴了这种标签,你反而更不容易克服拖延的情况。


2)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奉行立刻行动的哲学。


就像我们上面论述中所说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现在不做,那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做。


很多人拖延最根本的心理动机是完美主义。这种完美主义并不是要求每件事情做到完美,而是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件事情做了没有做好,就会有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去做,那么结果不好,还可以自我安慰:“是因为我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准备”。潜台词是:结果不好,绝非自己能力不行。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焦点效应”,它是指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而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在乎你。所以,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因此而拖延,想到什么立刻去做,才是最好选择。


3)培养单点式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艺术家找一位作家诉苦:“我实在是什么都干不了,因为要干的事儿,实在太多了。答应了别人的艺术品还没有制作;想去高校进一步进修,准备工作也没开始;原本计划的家庭旅行,也迟迟没有行动……”


作家告诉他:有一个办法,极为简单,但极为有效,你回去试试。一个星期后,这位艺术家回来了,惊喜地反馈:“这个办法真的非常有效,我现在效率提高了很多!”


那作家告诉他的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拖延的人,事情是会不断累积的,未做的事情会带来更多未做的事情,事情挤压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愈发焦虑。


这个时候,你就从眼下最紧急的事开始做就好了。比如,你眼下要做的事是叠被子,那么你的房间就算乱成狗窝,你都不要管,你只叠被子就好。


在这个过程中,天塌下来你也只是一心一意地叠被子。叠完被子之后,你可能需要做饭了。那就专心致志地做饭,不要去思考“我一会还要做什么”“我刚刚那件事做得怎么样”。这个时候你什么都不要想,专心致志做饭就OK了。


这就叫单点式注意,注意力只集中在一个点,只关注一件事。


为什么单点式注意可以有效解决拖延的问题呢?


因为单点式注意会让这些孤立的事情更好地完成,孤立的事件一件一件被完成,是会提高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的。从心理学上看,自尊水平提高,会促进一个人自律水平的提高,而这又会反过来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由此就进入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把创造性工作转化为机械性任务。


记得在一次节目中,罗振宇曾经讲过他高中复习的例子。当时他成绩不好,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但是他却总也摆脱不了拖延,那该怎么办呢?


最后他想了个办法,他把这些需要背诵的内容,完整地抄了5遍,后来发现这些内容他很好地掌握了,最终高考他考了不错的成绩。


在《逻辑思维》中,他分享自己的“战拖”经历时总结道: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工作转化为机械性任务。这样会给大脑一个清晰的信号:这个事情并不难,只需要按照这个步骤做就可以了。


导致拖延的畏难情绪一旦消散,那么你离“战拖”成功,也就不远了。


总之:


五分钟法则,是一个简单且具有心理学基础的策略,适用于帮助人们开始并维持各种任务。


通过实践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个人效率,还能在更广泛的社会和职业环境中发挥正面影响。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最大的愚蠢,就是不停地挑剔孩子
下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教育孩子好复杂,到底该管啥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