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说:“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
有的人总是不动声色、沉默寡言,似乎与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要想这样保持沉默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看来,他们是稀有的,身上闪着亮光的人。
那么,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他们为何选择安静?
看淡,所以沉默,
因为看淡了人世间的冷暖,看透了许多事情没有值得去动心动肺争吵的地方,了解了人情间、道德间、社会间那一些些黑暗的“潜规则”。在不安的牢笼里,才开始学会摆脱,摆脱以往人情间的束缚,摆脱过去那一句句“小事儿,帮下忙啦。朋友一场,帮下忙啦”之类的让人心累的话语。
所以,他们选择沉默,学会不动声色,学会拒绝,同样也学会成长。沉默并不意味着认输,也不意味着气馁,它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保护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生存并且不受到伤害的一种方法。
当看淡了人情世故间的那些假规矩时,一个人终究会选择从里面全身而退。
也就是说,这种有益的沉默不意味着妥协,它很多时候只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更是看淡社会的一种表现。
有人说,人生来一张嘴,就应该多说话。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说对话,少说话,把话说精了,说准了,才是值得令人欣赏的地方。
有些人口无遮掩,一开口就是一大堆让人不爱听的话,那这样的人必定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有些人始终保持沉默寡言,却能让旁人明显地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股稳重与成熟,那份魄力,是自然而然的,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我见过最好笑的是,一个张口闭口“他妈他妈”的人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素质。相反地,如果你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突然让你看到一个正在安静看书的人,想必那个人会给你带来一种与世隔绝的美感。
原来,一个人的修养,是可以从沉默寡言中显露出来的。
话少其实也是一种修养,话少的人并不代表不会说话,也不代表少说话。它恰恰反映的是在合适的场合说话,保持言语的量与度,刚与柔。
不争不吵,不吵不闹,安静独处,与世无争,想必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沉默,所以成长。
当一个人能体味到沉默的力量,渐渐地,就开始会喜欢一个人独处,开始喜欢一个人逛街,一个人买衣服,一个人去海边享受清凉的海风和柔软的沙滩带给自己的适感。
时间久了,也就会习惯了,更加开始不像之前那个懦弱的自己,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睡,害怕没朋友,这些学会独立的成果,也成为继续寡言的原因。
这样的循环,会让一个人变得成熟,会让一个人懂得是非,会让人明白,原来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重要。
人只能够活一次,那么这仅有的一次,我们为何不让自己过得幸福,活得快乐呢?
不去计较人与人之间的流言蜚语,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八卦闲谈,做最好的自己,从喧嚣的世界中全身而退。
在愉悦的周末里,可以坐在阳台上,泡一杯茶,拿一本书,一边享受着清晨的阳光,一边享受着书中的趣味。累了就戴上耳机小躺一会儿,饿了就动手做一道自己最爱吃的小菜。
不去参与是非,更不去参与争论。毕竟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所以,能帮助自己成长的独处,并不是一件坏事,喜欢独处也并不一定代表孤僻,而是因为正在逐渐成熟。
沉默,所以强大。
《庄子》里有个故事:呆若木鸡。
周宣王酷爱斗鸡,请斗鸡高手纪渻子来给自己训练斗鸡,训了十来天,周宣王去询问训练成果。纪渻子说:“现在不行,他们还太骄傲了,出去必打败仗。”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去询问。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太过浮躁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周宣王又去询问。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挑衅它们,它们也不会鸣叫,沉默低调,看上去像木鸡一样,这样的鸡才厉害,别的鸡根本不敢迎战。”
水越沉静,越是深邃,人越沉默,越有实力,夸父逐日不语,鹏飞万里无言,随着人生历练,岁月积淀,慢慢发现,学会沉默,才是强大的开始。
真正成熟的人,心中往往都会有一种缄默的力量,在面对一些事情时,能够支持着自己,处变不惊。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心灵成长家园,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