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逃避恐惧、抵抗未知,试图用熟悉的标签定义一切,却从未真正面对当下的经验本身。 生活不是记忆的重复,而是每一刻崭新的流动——当你停止命名、停止抗拒,全然接纳此刻的“未知”,内在的冲突便会消融。
这不是被动的屈服,而是一种如柔道般的智慧:以开放的柔软,化解生命的重压。
内容节选自:《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
阿伦·瓦兹 著 / 李沁云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01
心之道
如果你察觉了恐惧,并且意识到,由于这种感受就是现在的你自己,所以逃避是不现实的。你会发现,把它称为“恐惧”,几乎没有告诉你关于它的任何信息。因为比较和命名都是以记忆而不是以真实的过去经验为根据的。
你没有其他选择,而只能用你的整个存在去把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体验来感知。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每一项经验都是新的,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身处于新的和未知的事物当中。
这时你不再拒斥这一经验或想要给它命名,而是全心地接受它,由此,那种关于“我”和当下现实之间存在着冲突的整个感受都会消失。
对大多数人,这种冲突始终在我们的内心折磨着我们。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一场漫长的努力,为了抵抗未知、反抗我们居于其中的每个真实的当下——它正是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
尽管我们都生活着,我们却从来没有真正地学着跟每一个当下的时刻生活在一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小心翼翼着、犹豫着,随时准备着抵抗。这些都是完全徒劳的,因为生活不由分说地推着我们进入未知,我们的抵抗就像迎着咆哮的激流游泳那样徒劳无用、令人气恼。
在这个“困局”中,生活的艺术既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波逐流,也并非胆怯地紧紧抓牢过去和已知。它在于对每一个时刻都充分地敏感,在于把每一时刻都看作是全新和独特的,在于打开心扉并全然地接受。
02
以柔克刚的力量
这不是一种哲学上的理论而是一种尝试。一个人得试着这样做,才会懂得这种方法把新的适应生活的力量——确切地说是一种吸收痛苦和不安全感的力量——全部调动了起来。
就像很难解释人的心跳或基因的形成一样,要描述这种吸收功能如何发挥作用也是困难的。“开放”的心是自然而然这样做的,正如同我们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呼吸——我们根本没法对呼吸进行解释。
这件事的原则显然跟柔道差不多:“柔道”的意思是以柔和的方式,通过做出让步来征服相反的力量。
关于这种方式极高的有效性。柔顺的柳树比强韧的松树更能够挺过暴风雪的袭击,因为当松树坚硬的枝条因积聚了越来越多的雪而断裂的时候,柳树那富有弹性的树枝却会因落雪的重量弯曲,使雪滑落,然后再次弹回原处。
假如游泳的时候你被强大的水流困在中间,抵抗就是毁灭性的行为。你必须顺着它游动,慢慢地设法靠岸;若是一个人直挺挺地从高处下坠,他的四肢就会受伤,然而如果他像一只猫那样放松地落下,他就能安全着陆。
一座在结构上没有“弹性”的建筑会很容易在风暴或地震中倾塌,少了轮胎和弹簧的缓冲减震,汽车也很快就会在路上解体。
03
心灵的重量
心有完全相同的力量。它也有弹性,而且能够像水和衬垫那样吸收震击。不过,这种对相反的力量做出的让步,跟逃跑有着天壤之别。
你去推一片水的时候,它不会逃开,它仅仅是在受到推力的地方退后,并把你的手围起来。吸收震击的物体不会像保龄球瓶受到击打时那样倒地,它做出让步,却又仍停留在原处。
逃开是刚硬之物在面对压倒性的力量时所能采取的唯一防御措施。因此,出色的震击吸收者不但有“弹性”,也有稳定性,或者说“重量”。
同样地,这里所说的“重量”也是心的一个功能,而且它出现在深为人们所误解的懒惰现象中。
值得注意的是,紧张的和有挫败感的人们总是忙碌的,即使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因为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其实是恐惧造成的“懒”,而不是休息造成的。
但是心-身是一个保存和积聚能量的系统,在聚集能量的过程中它的懒惰是恰当的。当能量被贮存起来以后,它便会乐于运转,而且是熟练地运转,一丝一毫的抵抗都用不到。
因而,不仅必要性能激发创造力,连懒惰也是创造力的母亲。你可以去注意看那些熟练地从事艰巨任务的人,他们的动作不急不忙且“笨重”。即使是在与重力反向较量的时候,优秀的登山者也会利用重力,踩着缓慢、沉重的步伐,他看起来是在沿着山坡蜿蜒前进,像一艘逆风行驶的帆船。
04
吸收痛苦
在心保持稳定之后,十分自然地,吸收的功能随之出现了。心的吸收功能完全依赖于自身,一点也不费力气。
意识到不可能从痛苦中逃离之后,心就会对它做出让步,吸收它,并且只对痛苦有清晰的感觉,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的“我”在感受痛苦或反抗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心是在以它体验快乐的完整、自然而然的方式在体验痛苦。痛苦是这个当下时刻的性质,而我仅仅能活在这一刻。
当反抗停止的时候,痛苦便消失了,或减弱为一种可以轻松地承受的疼痛。也有时痛苦会依然持续,可是反抗不存在了以后,出现了一种难以描述的、不熟悉的感受痛苦的方式:痛苦不再是成问题的。
我感觉得到它,但我没有想要赶走它的冲动,因为我已发现痛苦和为逃避痛苦所做的努力是同一种东西。想要摆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摆脱痛苦的努力并不是跟痛苦不同的一个“我”所做出的“反应”。当你发现了这点,逃离的欲望便会“并入”痛苦本身,而后消失。
想解决痛苦,请不要“生活在别处”。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每日意图,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如慧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