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面对关系中的“分离焦虑”,如何进行调节

发布时间:2024-03-01   浏览:

听过一句话: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诞生之初,与母亲温暖的子宫分离,进入未知危险的世界;

上学工作,与熟悉安全的环境分离,学着独自应对困难和挑战;

关系耗尽,与昔日的恋人朋友分离,重新适应一个人生活;

慢慢老去,与亲人阴阳两隔的分离,逐渐习惯孤独与伤心……


可以说,每一次分离,都带着深深的痛。也因此,我们既对未来的分离感到恐惧,又对已经发生的分离难以释怀。


那该如何获得分离的勇气,直面和度过这种痛呢?


我们可以先通过一个例子感受一下「分离」:


当你丢失了钱包,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难受或是很焦灼,毕竟损失了钱财。


这时,丢了钱包是客观现实,有损失后的失望懊恼是心理现实,感到痛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我们除了这个现实的痛之外,又激起了过往的经验之痛,认为:


“我怎么又丢钱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破财的命!”

“我连钱都掌控不了,肯定也挣不了几个钱。”

“我以后肯定还会丢,钱包放在哪都不安全......”


当我们被这种远离实际情况的焦虑、恐慌、自暴自弃所裹挟;我们的心理现实就会被负面的情绪和经验所占据,不断放大,越发地难以忍受失去、分离。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分离」难以承受,往往是因为客观现实和心理现实无法自洽。


在关系中,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我的一名来访者,因为丈夫精神出轨,不知该不该继续这段婚姻。她说,“我和他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他一发工资就会上交,但我们之间除了孩子和钱,也没什么可聊的,感情淡的就像是舍友。”可以感受到,她知道这段关系已经失去了激情,枯燥无趣。


“但他出轨这件事,还是让我觉得很崩溃,我根本无法忍受。”她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


而当我问及,她是否想好要离开这段婚姻时,她又十分矛盾:“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抚养孩子怎么办?还有钱的问题?他保证自己不会再犯,也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但我就是很难信任他......”


对于她来说,老公出轨,婚姻的平淡无味都是客观现实。


但是对于离开关系,能不能承受经济压力?会不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


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那如果留在关系里,老公会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这段关系是否值得信任?


这些问题也是不确定的。


也正是因为没有发生,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所以无法去评估。那么,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带来夸大的心理负面经验,让我们对于未发生的一切充满了恐惧,加重我们对「分离」的痛感。


而想要消除这种恐惧,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负面的生活经验,并且对于不确定的因素拥有一些控制感。


这,也是我们能够有勇气分离的重要基础。


接下来的过程,大体上可分成三步:


1)自我察觉


痛的感知,其实是提醒我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信号。


就像是一个学步的孩子被路上的石块绊倒,当他摔倒在地会痛会哭,但他也会产生一个意识:要躲避障碍才能让自己不受伤。


我们心理上的成长也是一样,当我们因为分离而感受到痛苦时,就要察觉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痛苦,我们难以接受的点是什么。


这些都会辅助我们看清自己,了解自己面对分离的担忧和恐惧究竟是什么。


2)区分“客观现实”与“心理感受”


虽然这两者有时是自洽的,合理的,但也容易被我们过往的负面经验带入到偏离的轨道中,扰乱我们的判断。


此时,就需要有三方的客观视角来帮我们辨别。


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用到面质和澄清的技术,就像是我在与前面这位来访者的沟通中,会问她:你说的这个一定会发生吗?你觉得如果离开他,生活真的就无法进行了吗?


她进而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担忧,也会重新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角度去评估离婚这件事。


当然,有的伙伴可能会想:我的朋友和家人也是这么开导我的,为什么我还是会被情绪陷落呢?


在这里,咨询师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同理和抱持”,还会在一个更包容的关系里,在足够理解了情绪和需要的时候去澄清和面质。这种情况下,来访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驱动了他们深入探索自我。


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觉察的能力,慢慢消除掉那些夸大的、不真实的负面经验。


3)确立自己的控制边界


世界是不确定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瞬息万变。很多时候,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过往经验带来的弥散式的恐惧,这种恐惧和焦虑恰恰没有边界。


所以,确定感是我们建立安全感的基石,尤其是当外在世界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内在的边界可以帮我们获得掌控感。


比如,这位来访者她可以更加具象地去思考:


独身生活的状态是不是我能够接受的?

离婚后每个月我能承担的经济支出是多少?

如何分工给予孩子相应的支持与陪伴......


这些都是我们内在可以寻找的边界,只是每个人的面对的课题不同,所以情况不尽相同。


当然,除了理性的分析,有一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的成长经验,需要我们在关系中获得。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想让孩子“主动学”,家长要管住嘴、放开手
下一篇:给家长的四个锦囊,有效培养家庭“松弛感”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