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当孩子逐步进入青春期,请持续陪伴,并给够空间

发布时间:2022-10-21   浏览:

一直以来,中考、高考这种孩子一生中的几次大考都是备受家长关注的,很多家长也认为这才是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节点。

 

但其实,每个发育的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都会出现影响孩子一生的一些关键期,却可能被大多数家长忽略了。

 

尤其是孩子四、五年级的时候,正是10-13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也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厌学情绪高发的时期,也是家长需要重视和耗费心力的重要时期。


4-22102110341Y28.gif

 

01

应对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

 

孩子一般在 10 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

 

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需要,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所以,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同时,孩子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1)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比如,孩子可能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会越来越频繁。

 

很多孩子就在作文里,用稚嫩的表达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看到了么?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当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消极、叛逆的情绪自然都会得到缓解的。

 

要记住:正处于情感突变期的孩子,容易生气、发火,但也容易被感动,特别是被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感动。

 

2)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

 

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

 

只要孩子情绪的能量得到合理的宣泄,自己就难受得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比如: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养小动物,当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办法。

 

关键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02

应对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四、五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类似的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

 

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会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或者在读四、五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1)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如果方式不当就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

 

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比如,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面对孩子的试探,妈妈用责备的口气对孩子说“再不好好看书,考试拿什么考”……那么,孩子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2)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观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这样劝孩子好好学习:“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

 

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得告诉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学习。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是要根据还子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3)父母不要太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

 

要潜移默化的传递这样的观念: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是每个学生都在做到的事情。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孩子。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为了奖励才学的。

 

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比如,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在学校的事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4)父母对13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关于对 10 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得很好:多问快乐,少问学习;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阶段,孩子是没有多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大多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也容易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03

应对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自信心,才能更容易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下去。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2)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比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3)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10 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

 

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如果“步步紧逼”,就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比如,当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

 

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04

应对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国外一位研究学习行为学的专家做过这样一项调查:

 

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显著改变。

 

进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自然而然改变的。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1)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习惯的养成: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2)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父母千万不要对于孩子的坏习惯表现过于强调,这反倒容易形成强化的作用,不利于孩子行为的变化。

 

3)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需要有一定的权威作为前提,注意这里所说的权威可不是“武力压制”,而是“以德服人”,是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 21 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 21 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一方面不要向孩子妥协。另一方面也不要向自己的冲动暴躁和坏情绪妥协。

 

总之:

 

像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的这样:“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侯,家长也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去陪伴孩子成长。

 

要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合作。

 

- END -

 

内容来源网络,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亲近母语,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忍”和“压”出来的
下一篇:聊聊失恋这件事儿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