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王阳明 :三个步骤,教你把心静下来

发布时间:2022-11-14   浏览:

现代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

 

当你能够真正的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之感缓缓由心而发。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所提倡的“以静修心”,正是这生于独坐观心中的宁静。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01

修静,以入心之境

 

静,则入心境,要诀在于二:

 

其一:“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

 

让心空下来,道教常说的“知行合一” 、“贵和尚中”,以及佛教的“空身、空心、空性”讲的也正是此理。

 

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则是通过暂时的放下,去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为何物。

 

其二:“省察克治”,也就是以心为镜,观照自身。

 

人活于世不乏私欲,而私欲不外乎:好色、好货、好名。

 

孔子就常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修静最重要的一点也就在这里。

 

人心的不静来源于人心的不净,因此,通过独坐不断地反省,这是帮助自己了解内心的快速方法。

 

02

意诚,以树心之正

 

《传习录》 中:“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当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为: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比如,一些人即使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

 

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常出愧疚,自然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菜根谭》中也提到:“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说的就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静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应用自在之机油然而生;若这种真心能常有该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会感觉惭愧不安,到最后才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03

谨独,以严心之律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这其中包含了诸多要素,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正在谨独了:

 

1)是觉察分析,我有什么私欲;

 

2)是明确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

 

3)是树立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

 

4)是培养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5)是调整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

 

6)是持续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7)是及时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

 

8)是勇于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常言道:人心静方能生慧。

 

修静,意诚,谨独,此三步即为王阳明“以静修心”的奥义所在。

 

那么,既然生于尘嚣中的我们一时难以摆脱俗世的念头,何不学习一下古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浮躁心灵养一方净土,更好地获取内心的恬淡朴实。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心海咨询管理,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教育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想办法走入孩子的心
下一篇:孩子厌学,这两个心理原因很常见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