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导致成绩下降、亲子不睦、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集中注意力,整日昏昏欲睡,这些已成为很多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该如何引导呢?
看看今天的文章,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当孩子对手机开始渐渐沉迷时,家长们就要敲响“警钟”了。
第一、需要反思一下,作为家长,你沉迷手机吗?
如今,青少年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对于孩子来说,手机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它可以拍照、可以聊天、可以玩游戏,可以了解更精彩的世界。
有人说,每一个手机成瘾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手机成瘾的家长。尽管现实中一定有不少自律的家长,但我们的确也能看到一些家长,一边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机,一边又在孩子面前醉心于手机不能自拔。
许多时候,是父母亲手把手机送到了孩子手里。当孩子“闹腾”,需要人陪时,就给他一部手机,让他可以听故事、看动画、玩游戏,瞬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父母也省心了。
殊不知,孩子的“手机瘾”,就是这样慢慢染上的。家长苦恼孩子沉迷于手机与网络游戏,担心被不良信息所伤害,担心孩子直线下降的视力,更担心手机对孩子的学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孩子也曾抱怨父母总是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总是“没有时间”和自己聊天、玩耍,却不想允许自己玩手机。手机似乎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一道墙。
所以,希望家长可以在孩子向你发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说话”的信号时,果断放下手中的手机,认真投入地陪伴孩子,认真倾听他们说的话。
第二、要理解,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
作为家长,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法。
千万不要暴力的强制不许孩子使用手机,这样很可能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1)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微信朋友圈、QQ群,这些平台里面有这么多好友,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让孩子难以割舍。
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社交型依赖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2)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约了孩子本有的活泼和玩耍。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
所以,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是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有心思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3)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也不多,但有很多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对于这个类型的孩子,父母可以跟他们商量,在家里设置“手机专区”互相监督使用手机情况。孩子放学或者父母下班后,统一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真的必须要使用手机的话,需要向对方提出申请。并且,约定好没写完作业就不接触电子设备。
第三、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可以尝试“行为契约教养法”帮助孩子管理手机使用:
1)每次前进一小步,目标制定不图快 一下子禁止孩子看手机,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所以需要逐步减少。比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减少几分钟,一周7天改为一周5天或3天。在改变中,孩子自控力就得到了提升。
曾有一名中学生,假期里每天玩4个小时手机。妈妈管他,他就跟妈妈吵架。我们采用了前进一小步的方法,先把4个小时拆成上午2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孩子一听,觉得没什么损失,就答应了。虽然时间一样,但分开玩其实也是在提升孩子“停止游戏”的能力,增强他的控制力。
第二阶段,就改为了分成四个1小时,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停止能力。第三阶段,开始逐步减少时间,1小时变成55分钟。孩子也比较痛快得答应了,经过循序渐进,孩子能把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0分钟。这样的过程,孩子容易接受,愿意去执行。
只有孩子愿意执行的约定,才能取得效果。
2)温和沟通,平等尊重不发火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也要讲究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孩子更容易听进去。我们建议家长用简洁描述的方式去说话,不要用夸张、情绪化的方式说,而且还要给孩子预留出结束时间。
比如,约定了玩20分钟,需要在15分钟时,就提醒孩子一遍:还有5分钟。而且,温和地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不是爸爸妈妈强压着他,孩子更愿意听从。
3)坚守底线,执行过程不动摇
如果孩子在温和沟通后仍然不能停下来,就需要父母保持平静地去制止了。有的家庭约定:如果今天超时,第二天就不能玩。那么第二天一定要坚守住。
有的家庭约定,到时间孩子不停下来,可以父母强制。因为这都是平静状态下约定的,并且有前面的提醒在先,这时父母坚定通常不会引发冲突,孩子反而能接受。
4)适当激励,享受喜悦不放弃
当孩子能够忍住诱惑,停下玩手机时,一定要给孩子激励,表扬他或者满足他其它的一些合理小心愿。这样能缓解孩子的情绪,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此外,家长还可以尝试设置一些阶段性目标,孩子达到目标时可以给他庆祝一下,并问问他是怎么做到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控制,学会抵制诱惑,才是更大的帮助。
最后,请注意: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使用的基础。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镜子心理,原文标注原出处:河南省教育厅,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如慧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