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玩耍时跌倒、心爱玩具被拿走或要求未被满足时,常常会大哭、发脾气。 面对这些瞬间爆发的强烈情绪,一些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脱口而出:“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家长总是想快速解决孩子的情绪,却忘了情绪本身没有对错。这恰恰反映了在亲子教养过程中对儿童情绪教育的缺失。
情绪教育的第一步,是承认它们的真实存在和重要性。
01
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
孩子发脾气、哭闹并非任性或故意,而是他们表达内心最原始的方式。
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叶”在儿童阶段尚未发育成熟,孩子很难像成人一样理性调节情绪。
儿童期的孩子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还没有具备用语言清晰准确表达出情绪的能力。他们通过身体动作或表情来释放情绪。
孩子还处于学习如何有效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发脾气正是他们在学习和摸索情绪管理的必经阶段。
02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每次发脾气都被压制忽视或惩罚,他们会认为“有情绪是错的”,日后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他们可能会用更极端的方式(如攻击、撒谎)表达需求,并且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关闭亲子沟通的通道。
家长正确的处理方式如下:
1)保持自身冷静
孩子的激烈情绪容易引发家长的愤怒。此刻,家长首先要稳住自己的心态,避免被孩子的情绪点燃。这份冷静为后续的引导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2)接纳情绪,建立安全感
“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这是在否定和忽视孩子的情绪,是一种无效回应。家长首先应当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我发脾气,爸爸妈妈依然爱我”,孩子的情绪被看见、接纳,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而不是压抑自己。
3)用语言替代行为
相比于在孩子发脾气哭闹时打压责备,放任孩子的无理要求,同样不可取。家长平时可以通过绘本、游戏教孩子认识情绪词汇,如“失望”“嫉妒”“委屈”等。在孩子哭闹时,家长可以通过询问帮助孩子描述情绪以及理解情绪的来源:“你现在看起来很难过对吗?”“是因为___吗?”
4)设定清晰的边界
与孩子约定好,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来临时,不可以打人、摔东西、伤害自己或他人。让孩子明白有情绪可以释放,但行为需要有界限。
5)尝试解决问题
当孩子情绪趋于缓和后,引导孩子聚焦于问题本身:“现在你觉得没那么难过了吗?我们不能把所有玩具都拿走,那我们挑几件你特别想带回去的好吗?”在解决过程中体会掌控感,比哭泣释放更有力量。
总之:
真正有效的情绪教育,始于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尊重和看见。
通过理解和引导孩子认识情绪、接纳情绪感受、学习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才能帮助孩子逐步发展出理解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身心健康打下重要的基础。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不断的学习。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朝阳心理健康,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如慧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