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如何找到“对”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2-09-30   浏览:

养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边界模糊的艺术,因为家庭中的爱和归属感是复杂而微妙的。

 

母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儿子之间有着不同的相处模式,在不经意间就会变得非常无措。

 

很多时候,即使用书上的、家人传授的同样的方法对待孩子,都可能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时会让你手舞足蹈,有时则会让你欲哭无泪。

 

作为父母,你也许正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也可能会在工作、育儿、婚姻和社交中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比如,如果是多胎家庭,你还需要公平地对待你的每一个孩子,但不能一模一样。你需要分别定制和每个孩子的关系,他们对你的反馈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态度,也和他在家庭中的排行有关。

 

同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独自扮演家长的角色。至少在大城市中,无论家庭发生何种变故,都可能有另一个家长甚至另一些家人的存在。

 

如果是夫妻双方共同养育孩子。可以说,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与你和伴侣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同时,你与孩子的关系也会反过来深刻影响你与伴侣的关系。比如,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生一个孩子,可以帮助自己拉近与伴侣之间的关系,但有时候,超出预估的育儿压力和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一地鸡毛,也会让很多夫妻分道扬镳。

 

另外,也许你会通过社交媒体观察其他父母的生活,然后以此来衡量自己。如果你也在这样做,那么你可能会感到一种成年版的“同辈压力”。

 

一位名叫“迷雾妈妈”的博主是这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我经常迁怒于图片分享网站。就像《玛莎·斯图尔特生活》杂志的照片,从生日派对的装饰品到甜品,再到书架上的小精灵,所有这些可爱而又巧妙的点子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醒你,你也应该做得像她们一样好。如果你做不到,就好像你没有那么心灵手巧,或不如她们那么尽职尽责。

 

我承认,我喜欢看那些杂志,但看过之后往往就觉得自己很不称职,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尝试去做任何一件事的勇气,它加重了我作为妈妈的负疚感。

 

它不仅仅教我怎么做东西,它还会告诉我应该搞什么家庭活动,家里该有什么传统习俗,以及社会对父母有着怎样的期待。”

 

看到了么?

 

你身边的“育儿圈”、“父母帮”,以及社交媒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正逐渐加重了你的焦虑感。

 

正是这种力量,也推动了大家熟知的“内卷”和“鸡娃”这些运动的加速。这些同辈压力催生了很多“超人父母”的模式,这些超人父母的目标往往是:“成为一个完美的父亲或母亲,同时也成为一个出色的伴侣,一个优秀的员工。与此同时,你还得拥有整洁的房子,健康的身体,并时刻面带微笑。”

 

以至于,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做不到”就容易陷入沮丧,或者每次在孩子出问题时都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可是,当你内在“合格父母”的标准,被一群跟你其实没什么关系的所谓“家长”、“专家”设得太高的时候,你是必然不能达到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催眠下,所有人都感觉自己不够好。

 

这样的情况下,找到“对”的角色就尤为重要了,这需要从两方面来获得线索。

 

01

了解自己的教养风格,找到“对”的方式

 

了解你自己其实是怎样的父母,以及你希望自己达到怎样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目标并不是说你一定非要到设定或者达到某种标准,重要的是你通过界定这个目标,认知到自己是怎样一个或者一些孩子的家长,以及清晰的觉察到在当下家庭关系中你是怎样的角色。

 

做到这一点,得取决于你的个性和你的亲身经历,这些成长中也许你从未意识到的因素,都会融入你的个人教养风格。

 

在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进行了一项广泛的调查,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教养风格。30年之后,埃莉诺·麦考比(Eleanor Maccoby)和约翰·马丁(John Martin)在鲍姆林德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教养风格。

 

这四种风格分别是:专制的、权威的、宽容的和不参与的。

 

1)专制型父母

 

他们为孩子制定了一套必须遵守的规则,其中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他们也不会对这些规则给予解释。

 

孩子违反规则往往会招致严厉的惩罚。因为他们要孩子百分之百服从自己的命令,不容置疑。

 

研究表明,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擅长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他们大多不快乐,还存在社交障碍。

 

2)权威型父母

 

他们也会为孩子制定规则,但是他们更愿意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并根据情况来讨论和调整。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权威性父母会把这个时刻当成教育和解释的时机,而不是急于惩罚。

 

权威型父母会期待孩子遵守他们设定的指导性原则,但也接受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是可以改进的。

 

这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往往是幸福感最高且最具社会性的,并极有可能在事业中获得成功。

 

3)宽容型父母

 

他们往往对孩子很宽容,像对待平辈,甚至是朋友一样。他们很少为孩子制定规则,也对孩子期待不高。他们看重养育的过程而不太在意结果。

 

宽容型父母培养的孩子通常在面对家庭之外的权威时会有些问题,而且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可能不如其他孩子。

 

4)不参与型父母

 

他们会尽可能地逃避养育孩子。虽然他们会确保孩子的衣食住行,但很少参与孩子的养育和教导。

 

不参与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往往会存在自控力、自尊和幸福感方面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还有第五种常见的极端教养方式,近些年提出的所谓 “直升机式父母”。

 

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他们会持续不断地监视孩子;时刻担心孩子会摔倒或受伤;他们还会帮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一看到有老师或其他孩子伤害自己孩子自尊的蛛丝马迹,就冲到学校找老师理论,等等。

 

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梅诺(Chris Meno)说:当孩子没有足够的空间来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无法学会解决问题。如果他们没有学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展现自信,就会影响孩子的自尊。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么他就会对失败和让别人失望产生强烈的恐惧。自卑和对失败的恐惧都可能导致抑郁或焦虑。

 

看过上面这五种教养风格,似乎很容易得出结论:“很明显,我需要成为一个权威型家长,这样孩子更有机会获得幸福和成功。”

 

请停一停,觉察体会一下:你是不是又回到了类似前面分析的,那种同辈压力下“人云亦云”,跟着标准走“自己卷自己”的模式了?

 

所以,我们在寻找自己教养风格的过程中,定要记住几点:

 

首先,即使某一种养育方式被证实很好,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也许你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或者你所处的环境会让这看起来不太现实;也许你的孩子有特殊的需要,使得你做权威型父母的难度更大。

 

为人父母可能是你一生中最丰富的经历,明智的做法并不是寻找一种完美的回避痛苦的方案,而是接受这个事实:养育孩子是一个必然会带来“心痛加头痛”的过程。

 

我们都需要带着面对问题的勇气,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其次,我们中很少有人是只属于一种类型且一成不变的,孩子也一样。

 

你所做的事,你所提供的空间,你和每个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可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关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你的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你做不同的事情,你的方法需要足够灵活,才能让你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你不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同一个脚本,而是要每次都考虑自己的教养方式。

 

比如,有时候,制定规则并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是最好的做法:例如,在涉及幼童安全的情况下,或者在解释可能会引起孩子不必要焦虑的时候。

 

你具备的育儿方式也可能是其他任意几种方式的结合,如果你太过执拗地去违背自己作为父母的本性,你和你的孩子很可能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好。

 

最后,你还需要注意其他家庭成员的教养风格,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你的孩子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想让孩子表现得如自己所愿,并走自己为他(她)设定的道路,这必然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争取,作为一个本能,我们都会爱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也为他们设定界限,惩戒、训斥他们,并怀抱最美好的希望,在他们身上延续着自己的能量。

 

所以,我们是要面对其他家庭成员自身特有的,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的,其中很多是你无法直接控制,却又与你的角色息息相关的。

 

无论好坏,我们的整个家庭系统,以及其中的成员,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我们也谁都无法控制这些变量,无法掌控其他人的灵魂,更无法控制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作所为。

 

你所能做的就是如何运用这些因素,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我们心理界限以及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条件和机会,这就是你能承担的责任。

 

了解自己作为家长是怎样的风格,调整方式,并平衡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你会找到“对”的角色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怎样的能力,以及需要怎样的教育和提升。

 

02

给孩子“对”的评估,和“对”的引导

 

也就是说,你不仅需要认知自己,还需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理解他们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知彼”“知此”“知如何”,这是给他们均衡教育的基础。下面提出的这些能力,就是孩子从我们教育之初就开始不断发展的,并且会在他们的成长中,随着实践日益增长成熟。对照看看,你的孩子分别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1)好奇心(Curiosity)

 

孩子们的好奇心无边无际,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呵护他们的好奇心。

 

当孩子们想要学习的时候,他们会享受教育,拥抱挑战,重视回报。我们之前讲过孩子大脑发育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好奇,他们学到的东西会越多,他们的能力和情感也会变得越微妙。

 

那么,家长如何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呢?

 

答案是: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吸引他们。

 

给他们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参与一些能激励他们的项目。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但并不局限于童年和青春期。学习应该是一生的习惯。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岁月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一份礼物,将支撑他们一生的学习。

 

2)创造力(Creativity)

 

在大多数方面,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一样;但在某些方面,我们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能把我们感觉不到的东西带进脑海。

 

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关,但两者又有所区别。你可以整天躺在床上想象,什么事情都不做,而创造力则意味着要完成一些事情,可以定义为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生成的过程。它可以让你的想象力发挥作用,它可以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孩子们面临的挑战变得越来越复杂,家庭教育中,帮助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批判性(Criticism)

 

批判性思维是指用理性和证据来检验思想和信息,包括考虑各种观点和支持这些观点的价值观,并进行相关的比较和分析。

 

随着互联网发展,向我们提供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信息和观点越来越多,批判性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变得越饱和,人们就越需要批判性地思考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并权衡它是偏见,是真理,还是无稽之谈。批判性思维应该是每一门学科的核心,也是传统教育之外,孩子应该被重视培养的一种习惯。

 

4)沟通(Communication)

 

我们是社会性的人,学会清晰、连贯地交流思想对人际交往至关重要。阅读、写作和计算是教育中公认的必备条件,同样重要的还包括培养清晰有力的演讲能力。

 

沟通的手段不仅仅是文字和数字,有些想法根本无法用这些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在声音和图像中思考,也可以在动作和手势中思考,这就提高了我们在各种形式的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中的理解能力。

 

家长教会孩子以这些多元的方式交流思想和感受的能力,是提升他们个人幸福感、社交自信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5)合作性(Collaboration)

 

合作是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许多提高学校标准的措施都植根于竞争。当然,竞争是必要的,被别人的挑战所激励是我们提高绩效的动力。我不反对竞争,但我认为合作对于提高成就、培养积极的公民意识以及提升社区的力量同样重要。

 

合作不是通过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家人和孩子在生活中不断练习来实现的。

 

6)同情心(Compassion)

 

共情是同理心的实践,它始于认识到别人的感受以及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下的不同感受。

 

现在我们面临的许多社会性问题都源于缺乏同情心,基于种族、文化或性取向的欺凌、暴力、情感虐待、社会排斥和偏见都是由于同情心的缺失引发的。培养同情心是道德上和实践上的需要,也是精神上的需要。

 

这需要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尤其是发生情绪摩擦的时候,多调动自己的同情心,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好榜样。

 

7)沉着(Composure)

 

许多儿童青少年在学校都经历着焦虑和抑郁,事实上,家庭中可以通过改变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家庭教养风格,来缓解和改善这一状况。

 

家长也可以试着为孩子提供时间和技巧,让他们可以通过每天的运动,专注和冥想练习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有能力更多地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情绪、行为的动机,并更有能力应对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8)公民性(Citizenship)

 

建设社会大环境,依靠的是积极的公民,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了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关心他人的福利,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论点,并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家庭环境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和学校一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是像老师一样通过讲课程来实现这些目标,而是通过在日常生活、平时的思想碰撞和讨论中,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中实践这些原则来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仅要谈论公民身份,还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给孩子示范说明。

 

总之:

 

作为一个家长,你可以好好体会一下,自己用到了前面5种不同教养风格其中的几种,以及把后面孩子要发展的8项能力作为一个参考模板,综合来判断你目前的家庭教育是否提供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养分,并在必要的时候改进。

 

相信这些可以帮助你更顺利的找到当下最适合你和你的孩子“对”的角色。

 

- END -

 

内容来源网络,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明教育,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周瑞玲心理工作室地址】
 QQ:1209039223,
 微信:15663816666,
 微信公众号:zrlxlzx。
 电话:0451-86315777
 地址1: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地址2:群力店(哈尔滨市道里区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父母的有效配合,对解决孩子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下一篇:互赖关系:拥有“关系”不等于拥有“亲密”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